鞑靼历史

1944,18年5月的一个凌晨,苏联内务部队组织克里米亚鞑靼人,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将180041鞑靼人强行带上火车,前往中亚。从此,我告别了生活了700年的克里米亚。苏联为什么要流放鞑靼人?

八字不合

强迫搬迁的危机是由鞑靼人和俄罗斯人的民族矛盾引发的。13世纪初,居住在中国北方的蒙古突厥各部纵横交错于欧亚大陆。欧洲人非常害怕老虎,他们统称老虎为“鞑靼人”或“鞑靼人”,意思是“说蒙古语的部落”。

以上_?15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北部是最初的克里米亚汗国,南部是意大利热那亚殖民地和西多罗公国。

65438年至0237年,蒙古钦察汗国所属的鞑靼人逐渐定居克里米亚。1430年,鞑靼人不仅信奉伊斯兰教,还脱离了钦察汗国,建立了自己的克里米亚汗国。1478年,资源贫乏的鞑靼人挨着奥斯曼。他们的祖先也来自蒙古高原,在文化、宗教、习俗、语言等方面有很强的共性。

在奥斯曼的大力支持下,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东欧的“坏邻居”,四处入侵,侵占土地,掠夺财产,掠夺人口,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深受其害。1572年,克里米亚汗国围攻莫斯科,“俘虏俄军近150000人,残部塞满了莫斯科河。”

根据天主教传教士卡尔·久拜的统计:“每年从克里米亚半岛转移和贩卖的奴隶有2万人。从14世纪克里米亚鞑靼人建国开始到16世纪结束的200多年里,克里米亚鞑靼人贩卖的奴隶多达三百万。”两个民族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引发了一个问题。

以上_?克里米亚鞑靼人

宗教纠纷

鞑靼人和俄罗斯人的不和,以及宗教因素的干扰。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迎娶拜占庭王朝的安娜公主,标志着两国的结盟。为了巩固双方关系,弗拉基米尔大公放弃了原有的多神教,在塞瓦斯托波尔郊区切尔松内索斯采用东正教为国教,接受其教义,将其作为国教,并下令对俄罗斯人进行洗礼。

13世纪后,罗斯部落因封建割据,分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分支。东正教成为联系三者的精神纽带。居住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信奉伊斯兰教,互相视对方为“异教徒”。双方宗教对立,水火不容。

克里米亚战争后,数十万鞑靼人离开了家园。1897年人口普查时,当地鞑靼人只有188000人,占总人口的1/3,而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占45%。坚守故土的鞑靼人,40%在十月革命前没有土地。宗教对抗无形中撕裂了当地社会,为未来的强制搬迁埋下了伏笔。

以上_?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俄罗斯东部战争,于1853年至1856年在欧洲爆发。

战争剧透

俄罗斯“不还手,誓不还口”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下半叶。在伊凡雷帝的统治下,莫斯科公国迅速扩张,而奥斯曼政治腐败衰败。实力越来越强的俄罗斯开始对奥斯曼说“不”,展开了一系列血战。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克里米亚是他“给俄罗斯的嫁妆”。虽然土地被征服了,但鞑靼人仍然没有放弃。

在12世纪的俄土战争和俄土内战期间,鞑靼人总是站在俄罗斯人的对立面。十月革命后,列宁试图缓和民族紧张局势,建立了以鞑靼人为主体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当时,鞑靼语和俄语并列为官方语言,鞑靼文化、教育和艺术得到支持和保护。

好景不长。受1927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三万多名知识精英被流放,大部分伊斯兰教伊玛目被处死或流放。政府强行关闭了106座清真寺和穆斯林学校,俄语是鞑靼人学校的必修课,连地名都完全是“俄语”。激进的民族政策无形中增加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仇恨。

以上_?苏联地图

二战期间,苏联发布全国总动员令,近25000名年轻鞑靼人应征加入红军。战争期间,十几个人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然而,当纳粹军队11进攻克里米亚时,这些鞑靼人纷纷开小差。在一个叫库什的村子里,130个鞑靼人加入了红军,结果122人开小差。

中共(布拉柴维尔)克里米亚州委的报告称,“根据游击队提供的信息,德军占领克里米亚半岛时,在苏达克区的各个鞑靼村庄,大多数村民都参加了欢迎德军的活动。村民们端出葡萄、水果、利口酒等美味,热情款待德国人。”

以上_?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出生于波兰的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高级指挥官。

鞑靼人的叛乱也得到了德国人的证实。纳粹11集团军司令兼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回忆说:“大部分鞑靼人对我们非常友好,鞑靼人立刻站在了我们一边。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我们成了他们摆脱布尔什维克枷锁的解放者。一个由鞑靼人组成的吊唁团来看我,带了很多水果和一种手工织物,希望献给鞑靼人的救世主阿道夫先生。”

纳粹战犯奥托·奥兰多(Otto Orlando)在纽伦堡审判时供认,他曾掌管由鞑靼男子组成的“自卫队”,许多鞑靼人甚至自愿参加全村针对克里米亚苏联游击队的行动。克里米亚游击队联合司令部前政委尼古拉·卢戈沃伊(Nikolai Lugovoi)在一封信中哀叹道:“在克里米亚半岛,游击队出人意料地遭到了鞑靼人前所未有的敌意。”二战后,鞑靼人和俄罗斯人的裂痕加深,也为战后战胜国的清算和报复提供了借口。

以上_?加入德国军队的克里米亚鞑靼人。

高层胁迫

鞑靼人突然被迫搬迁是苏联内务部执行最高决议的结果。1944年5月7日,也就是德军全部撤出克里米亚后的第六天,苏军特种部队突袭隐蔽的鞑靼人,缴获5395步枪、250自动步枪、337机枪、31迫击炮和大量军械弹药。

苏联高层认为,在卫国战争期间,居住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背叛了整个苏联”,“帮助了纳粹德国占领军”,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受到惩罚。11年5月,斯大林签署第5859号决议,要求内务部将“所有鞑靼人驱逐出克里米亚领土,作为特别定居者永久定居在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以上_?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 65438+2月18—1953年3月5日)

一周后,政府投入23,000名官兵、65,438+000辆吉普车、250辆卡车和67个列车梯队实施这一决议。事后,被流放的鞑靼人透露,他只有15分钟收拾行李。鞑靼人为他们的“上帝援助”付出了代价。

在被迫搬迁的途中,火车缺乏食物供应,鞑靼人饿死了。迁移到中亚的鞑靼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地的特别安置点低估了迁入的人口数量,导致交通、医疗、温饱、住房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此外,痢疾、伤寒、疟疾、疥疮等疾病肆虐,鞑靼人数量严重减少。到1948年,迁入乌兹别克斯坦的鞑靼人死亡率高达29.6%。鞑靼人的不幸只是苏联诸多民族问题的一个缩影,留下了冷战结束后的安全隐患。

作者:数白纠黑/编辑:莉莉斯

参考资料:

1陈观胜?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民族流亡

2彭?华?克里米亚——鞑靼人失落的天堂

3朱?惠?在苏联被驱逐的鞑靼人

四首歌?l?谢琪琪?20世纪克里米亚鞑靼人流亡与回归初探。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图片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