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历史演变

1,皇家猎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著名的天然园林,水草丰富,森林茂密,鸟兽众多。辽金时称为“千里松林”,曾是帝王狩猎之地。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后,看中了这片“南有都城,北有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蒙古南部游牧之地。

康熙帝利用皇帝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即“春搜、夏苗、秋仙、冬猎”,同时锤炼满清八旗的战斗力,实行绥靖政策,为蒙古服务。

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省。负责遏制俄罗斯对北疆的入侵,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巩固国家政权。

以“献牧场,开灵园,岁走秋色”为名,设立“木兰围场”,定“木兰秋仙”为祖制。史家称之为“吴隋诸侯”。

2.退化成荒山

随着清朝的发展,塞罕坝因吏治腐败,财政颓废,于同治二年(1863)被清政府收回,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来被侵华日军掠夺砍伐,遭受连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古老圣地和“猎人五班行军”、“骑行千云崖”的壮观景象不复存在。

塞罕坝地区已退化为高原荒山,呈现出“鸟无树,黄沙遮天”的荒凉景象。

扩展数据: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字是“木兰韩晖”,中文翻译过来就是“猎捕哨鹿的地方”。“木兰”,满语意为“哨鹿”,是清朝皇帝四处走动的方式。

据《满汉全席词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躲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嘴里吹着木头或桦木制成的长啸,模仿鹿鸣的求偶声,以引诱鹿和野生动物聚集觅食,为猎人创造猎捕的良机。

景点介绍:

1,赛汉塔

赛汉塔位于海拔1800米的东巴梁顶,建于1992年7月。塔高25米,火箭塔直插云霄。游客乘扶梯登塔,螺旋式上升,东南西北难以分辨。

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在此狩猎,心情轻松愉快,脱口而出“仙境”。塔下是康熙亲笔题写的“赛罕灵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景区。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北三公里处,青山绿树环绕。以前是七个小湖,远远看去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排列,故名七星湖。水很深,水面很宽,野生鲫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3、康熙关于台湾

康熙的点将台,又称亮兵台。位于森林公园银河景区,是一块孤立的巨岩,形似卧虎,顶部为狭长的平台,四周地势平坦开阔。

传说乌兰布统之战胜利后,康熙皇帝曾登上此台检阅凯旋而归的清兵,故名“点将台”。如今,点将台周围十几公里都是落叶松人工林。

在舞台上环顾四周,绿海汹涌,凉风习习。我颇能体会当年康熙皇帝阅兵的宏大气势。300年前清军的士兵,现在换成了军装larches。

4.滦河源头

界河是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这条河的名字叫“吐力根河”,是蒙古语,意思是弯曲狭窄。河水蜿蜒,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像一条银色的玉带,飘落在塞外的森林和草原。

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时任水利部部长钱女士到此考察,认定这里是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故名“滦河源”。

5.泰丰湖

泰丰湖水面有300亩。传说乾隆皇帝打猎时来到这里。当时,他站在东边的山上,向这里望去。他看到清澈的湖水蜿蜒如玉,就把它命名为如意湖,又称泰丰湖。

这里的北面是当年康熙皇帝平定格尔丹叛乱的十二合资地,所以乾隆皇帝去木兰围场打猎的时候,多次在这个如意湖边扎营。影视剧《新月格格》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6.金莲倒影日

《康乾三十六景》第二十四景,原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康乾时代正值巅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景象消失了。塞罕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金莲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金莲花反射阳光的奇观再现。

风味小吃:

1,白蘑菇

塞罕坝上的白蘑菇种类繁多,大如蒲扇的“天河板”,小如榆钱的黑木耳蘑菇,菇香浓郁的鸡爪菇,口感优雅的草菇。

有形状像伞盖的正常蘑菇,也有形状像小球的异常蘑菇。坝上的蘑菇既可以做卤,也可以做馅。汤和配菜都可以调,这是长城必备。

2、蕨菜

蕨菜像意大利美食一样优雅,就像坝上的白蘑菇,是塞罕坝菜单里的上品。每年端午节前后,蕨菜的芽还像晶莹碧绿的碧玉时,就可以采摘回来,及时用热水烫一下,腌制或晒干,可以保存很久,凉拌、水煮或油炸都有不同的美味。

3、银色猫耳面

这两种面食都是用荞麦面和莜麦面做成的,是塞罕坝的特产。前者是低糖食品,色如银,形如丝,富含维生素。在当地的水中煮,面条会有一种光滑,酥脆,湿润,爽口的味道,这是清朝的御膳之一。

猫耳朵面是用上好的裸麦粉在稻草盖的上面摩擦而成,形似猫耳朵,故名。猫的耳面粘而不腻,油油的,尖尖的。

是塞罕坝人最爱吃的面食。此外,荞麦和莜麦还可以烤成饼,蒸成窝,搓成鱼子,做成炒面,或与其他小麦混合制成混合面食。

百度百科-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