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历史散文记录的史书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兴盛,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文章,其中《论语》、《墨子》、《孟子》是孔丘、翟墨、孟子的言行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是我自己的作品。
一,先秦历史散文
按照周朝的制度,中国的正史很早就建立了,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汉书·文志》记载“左史记、右史记,称《春秋》,言称《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国王向臣民颁布的各种法令,文字简练。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
《左传》,春秋时期《左传》的简称,是一部用史实说明春秋时期的书。据说是鲁国历史学家左丘明写的。《春秋》是对历史的总述,《左传》是对事件细节的详细记载。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描写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以及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它不仅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复杂的战争,而且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从大的方面写出了战争的性质和决定胜负的因素。曹刿辩论和秦晋沙克之战(当时没有找到这个词)都很精彩。
《国语》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国史,记载了周朝和诸侯国的重要事件。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如《左传》,但它的一些叙述却比《左传》生动,比如写了“王理谗言”、“勾践兴国”之类的话,仅此而已。
《战国策》基本描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策略和言辞。其文笔富有戏剧性和雄辩性,书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唐上书,派使者去秦国,唐和秦王谈“布衣之怒”。秦王淡淡地说,布衣之怒,无非是“不戴帽,以头劫地。”
《战国策》中的战略家和辩论家也善于用寓言来推理和论证。狐狸、老虎、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政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散文家影响深远。司马迁的《史记》大量使用了这两部书的材料,并吸收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章的雄辩风格也是从这两本书衍生出来的。历代史书的编纂乃至唐宋时期散文家的叙事提问,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受到了先秦时期的影响。
第二,诸子百家文章的风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九家齐升。”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纷纷著书宣传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主张。各种思想流派的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的文体简洁、深刻、优美。许多可视化的语言往往包含深远的社会和道德意义。比如孔子说:“天冷了,可以去了解松柏,然后再去雕琢。”这不仅是对松柏的礼赞,更是对坚强人格的礼赞。形象和哲理融为一体。
《墨子》是一本语言简单,但逻辑性很强的书。它善于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如《非攻》篇说:“今有一人入园偷桃李,人若闻其事,必受刑罚。为什么?损人利己。”从偷鸡摸狗到侵略别国,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损人利己”的非正义行为。这种从小到大的进步,既是演讲,也是比喻,论据清晰严谨。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文笔犀利。比如我忘了是哪一部,描述了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孟子避而不谈齐宣王的“齐衡金文”,却引着王琦谈王道。在对话中,孟子常常反复发问,步步紧逼。他的口才很好。有时候会让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中的文章也善用比喻。在谈到他不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区别时,他说:“我不能带着泰山过北海。我不能说实话。我不能帮助老人。我不能。如果我不做,我必须能够做到。”他使用的隐喻经常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于整个段落。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虚无主义的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化的。大量运用虚构的寓言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在古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很多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这些寓言不是简单的隐喻。但是它的颜色很棒。就像写河伯一样,当他看到“秋水渐长,百川满江”的景象时,他是“自得其乐,以天下之美为己有。”当他来到北海,看到海的广阔地平线,就觉得身后是一个世界,他的自满是可笑的。然后通过与河伯的对话,他道出了宇宙之大,海之小在其中的道理,既是天方夜谭,也是天方夜谭。它充满了浪漫主义。还有,写诸侯之间的战争,据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居的左角,一个建在蜗居的右角。《庄子》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荒诞想象,其中有“尸横遍野,十日有五日归北。”。
《韩非子》里的文章讲究议论,论点精辟深刻。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他写的亡国理由多达47条。他的文章还大量引用寓言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如等兔子,买礼物,还珍珠,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的散文风格多样、瑰丽、雄辩、浪漫,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