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大多数患者认为医患沟通普遍或基本缺失;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医患之间的沟通普遍或基本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医患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良好的告知和关心义务,归结为双方信任度的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医患关系不和谐。
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
一是医患矛盾频发。近年来,由于医疗费用上涨、诊疗不当、疗效不理想、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医患矛盾频发。医患矛盾频发的比例在上升,完全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不现实。但是,医疗纠纷的频繁发生也说明医患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二,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一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和大处方,导致患者和医生之间缺乏信任。警惕医生列出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而部分患者使用非法手段处理纠纷,也使得医生害怕纠纷,自觉规避医疗风险,进行防御性医疗。于是,原本应该是齐心协力对抗疾病的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逐渐演变成了警惕与防范,严重时甚至变成了对立。
第三,医患矛盾引发其他问题。医患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部分医患矛盾因为难以达成一致而升级,进而引发其他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这种情况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秩序,威胁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影响了其他患者就医。
医患不和谐表面上表现为医患关系不和谐,实质上有体制、医疗保障、社会变革等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体制改革后,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未能跟上。甚至后来实施的安全体系也不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但覆盖面有限,未能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由于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增加了个人就医负担,也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使贫困人口更穷。
第二,医院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矛盾泛化。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与医院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矛盾普遍化。医院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矛盾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革是一个矛盾聚集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在转轨、过渡、共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和摩擦。此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翻译”到社会生活领域,造成思想观念和道德取向的混乱和失衡。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带来的人们生活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和困惑,在医院的特殊环境中,很容易以各种因素为导火索的医患冲突的方式集中而激烈地表现出来。
第三,缺乏对医疗技术局限性的认识。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有限的医疗技术知识使医生的诊断更加依赖仪器,导致医患关系的物化和异化。医院服务的对象淡化病人,突出疾病,忽视病人的整体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低,主观期望高。有些患者医疗消费意识很强,认为交了费用一定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家长期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也有医院、医务人员、患者自身的因素。既然构成医患不和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结构化。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当前,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务人员承担着管理者、传播者、照顾者、代言人、保护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人文素质。知情、同意、自由、无害、优化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应采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理念,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医患活动中,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