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的遗址在哪里?
湘阴县湘江东岸美丽的滨庭大道马王?地段(原县政府大院后门,现岳州窑商业街西端),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塔楼,这就是2003年建成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
打开中间的门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嵌在正面墙壁上用黑色蒙古石雕成的“岳州窑纪”和岳州窑精美器皿的陈列柜。大厅中央,一个小小的不锈钢护栏保护着一个长4米、宽3米的大玻璃罩。透过玻璃罩,打开地灯,一座由北向南的隋代龙窑出现在眼前:整齐排列的一排排匣钵和匣钵巾,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1997年6月,县政府在此修建宿舍楼,挖基脚时发现大量青瓷碎片堆积。向文物部门汇报后,县文管所派人进行了调查,并从大量出土文物中进行了鉴定。这是一处隋代青瓷窑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发掘队,与湘阴文管所一起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约6米深的文化层中埋藏了大量的青瓷器皿和匣钵,其中完整和较完整的有700多件,可修复的有上千件,可辨认的有碗、杯、碗、杯、四系壶、飞檐祭坛、多足砚台、莲花造像等40多种。釉色浓郁豆青、虾青,釉色晶莹剔透,有线条、釉F点画、雕刻。在西晋和东晋的碗、碗的口部和器皿中都可以发现釉下彩绘画,这为距离窑址约30公里的长沙(铜官)窑的釉下彩绘画找到了开端。
一件隋代隆尧窑头长8米,宽2米,斜度约20°。窑墙用方砖堆砌,窑上覆盖着25排形态各异的匣钵(每排8个)。这说明当时采用了多种先进的装填和燃烧方式。窑头有三条火道和一个砖木贮坑。匣钵附在东晋器物上,比隋代的匣钵小。所以陶瓷研究界把湘阴窑开创的匣钵烧法推到了东晋。采用匣钵烧成法,防止产品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和粘连,使产品受热均匀,既提高了成品率,又使釉面光亮美观。这是陶瓷行业的一次革命,也是湘阴窑对青瓷发展的最大贡献。
隋代龙窑上部的堆中出土了一件内底刻有“官”字的匣钵,隋代龙窑下部的堆中出土了一件南朝至金代的圆饼底碗,内底印有“太官”二字。“太官”,即“太官敕令”,是掌管饮食、茶果、酿酒的朝廷。据此可以断定,该窑烧制的是朝廷和政府专用的器物,带有官窑性质。
岳州窑研究一直是湖南文物考古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唐代陆羽写的《茶经》中写道:“碗、越州、定州、梧州、越州、寿州、洪州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叶是红白相间的,兴州瓷白是深褐色的,寿州瓷是黄色和深褐色的,洪州瓷是褐色和深褐色的。可见,岳州窑是当时的六大名窑之一,受到茶圣鲁豫的赏识,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岳州窑在哪里,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文物部门为寻找岳州窑窑址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湘阴县湘江两岸发现了铁角嘴唐宋时期、朱庆庙东汉时期、文星镇晋唐时期、鹿林滩隋唐时期、白眉村宋元时期、五龙嘴宋明时期等26处青瓷窑址。与民间传说湘阴有窑窝,湘阴之前有窑的说法一致。特别是城关镇的朱庆寺东汉窑址、晋唐窑址等文化遗存,占据县城湘江以东约5公里的江边、丘陵、窑址,历时1500多年。
马王?窑址的抢救性发掘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除了全国多家报纸的报道外,还引起了陶瓷行业专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当发掘工作进入高潮时,全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龚和先生来到湘阴。他们仔细察看发掘现场,仔细观看和抚摸出土文物,爱不释手,赞不绝口。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省委宣传部长温宣德亲临现场。在充分肯定发掘成果的同时,郑培民题词“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温宣德留下“中国的瑰宝岳州窑”。2003年中国古陶瓷学会长沙年会暨学术研讨会150余名代表来到湘阴,有专家为其题词,宫先生为“古窑新生命”题词。李会兵先生题词:“越瓷瑰宝”。
岳州窑文物为湘阴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县城增添了美丽迷人的风采。
2019,岳州窑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