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土著的起源是什么?

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早期人骨明显有两种。一类是骨骼强壮,身材魁梧的人,如科萨克,塔尔盖,莫斯吉尔,科阿沼泽等。另一类是骨细体瘦的人,比如开锣、芒戈湖。他们的文化也不同。

澳大利亚最早的人类化石也不过3万多年前。未来可能会发现更早的人类化石,但不可能太早,应该不会比5万年多太多。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是其他地区的早期人类移民过来的。但长期以来,对于它们从何而来,一直众说纷纭。

1922年,人类学家在分析爪哇发现的瓦亚克头骨特征时,指出了它与澳大利亚土著的关系。65438年至0946年,根据在爪哇发现的Trinier和Sangjilan直立人化石和Ondon头骨的特征,指出爪哇的材料明显与澳大利亚人类化石和现代人相似,说明澳大利亚现代人是从爪哇直立人经过Ondon和Wajak发展而来的,因为澳大利亚的Targai和Koshuna头骨保留了一些与类人猿相似的原始而健壮的特征。但也有人认为爪哇的人类化石和澳大利亚的没有明显的关系。

伯塞尔在1949、1967和1977三次主张混合理论。根据现代人形态的变异,他提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在过去三次经过印度尼西亚到达澳大利亚的理论。第一次是大洋洲的小黑人,出处和地点不明;第二次是墨累河,起源与阿伊努人有关;最后一次迁入的是以印度为进化中心的卡奔塔利亚人。弗里德曼和洛夫格伦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了两个来源的理论。他们认为在澳大利亚有两次不相关的移民。一条是南路,以粗骨为代表的一群身材魁梧的人,来自东南亚,可能从爪哇经帝汶进入澳大利亚西北部,然后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条是北路,可能是来自中国华南的细长(骨骼)人群,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进入澳大利亚东北部,然后沿东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人可能最终穿过大陆桥到达塔斯马尼亚。这两种不同来源的人群相互混杂,产生了现代澳大利亚土著,其形态介于这两种祖先类型之间。

对澳大利亚邻近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进行形态学分析,也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澳大利亚土著的起源。

柳江头骨是中国南方蒙古族最早的代表,它的很多性状在一定程度上介于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之间。

一方面,爪哇岛瓦亚克人的头骨具有一些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的特征,如明显的牙槽突、鼻腔下缘不明显、颅骨壁厚、牙齿巨大等。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与蒙古人种相似的特征,比如宽而平的脸,没有凹陷的扁鼻根等。然而,瓦杰克头骨的年龄尚未确定。起初,从其岩石化学程度判断,可能属于晚更新世;后来了解到,骨骼的成分及其与相关动物群的比较表明,其年代较晚,可能属于全新世。

菲律宾塔邦洞发现的头骨,一方面具有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相似的一些特征,如额骨长、眶间宽度小、眶上嵴突出等。另一方面与周口店101号头骨特征相似,眉区发育良好,眶上沟较宽。

加里曼丹的尼亚头骨和新几内亚的艾图普头骨也有类似的情况。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柳江人、瓦雅克人、塔邦人、尼雅人、艾图普人是蒙古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的过渡类型,这也暗示了原始人从华南逐渐迁移到澳大利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