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奇怪的科举,一岁小孩考了第二名。
“零录取率”考试
科举是封建统治者吸引人才、收买人心的手段。它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考试总体上还是比较公平的,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蜗居,下品无士绅”的用人制度,让更多的社会底层人才参与政治活动。当然历史上也有过几次很可笑的科举考试,叫做零录考试。
公元746年,杜甫首次来到长安求官职。那时候的唐玄宗,正沉醉在一个温柔的盛世梦里。他懒得自己处理政治事务,把“外交政策”交给李,“国内政策”交给高力士。第二年,杜甫和当时一大批优秀人才参加了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考”。
当时的考官是李,当时是宰相,但他是个嫉妒心很强的小人。张九龄、颜廷之、何、李咏、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遭到李的迫害甚至暗杀。他特别嫉妒那些因文学才华而受到奖励和提拔的学者。结果参加“系统”考试的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他亲自向玄宗祝贺考试成绩:天下贤士皆报国,无一遗漏。多少人物尽其用!就算是尧、舜、明君也不可能这么善于观察吧!著名诗人高适和袁捷在那次考试中被骗了。
一岁以下的考生也录取。
秦桧因在绍兴交涉和卖国事务中的功勋而执掌朝政19年。他建立自己的家庭,招募奸夫,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养大宋高宗和赵构,掌管朝纲。“所以国内外一切权力归广西,不亲党昏庸者,不准为官。此外,在绍兴二十四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以不到一岁的孙子秦羽为第一名。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任用自己的亲信,即礼部侍郎世勋、知书院侍郎唐思退、右忠郑忠雄、吏部郎中全太常、沈、监制董、张等人为考官。这些考官明白秦桧的意图。于是,他们串通作弊,准备录取秦羽为状元。被曝光后,状元不同意,高中还排第二。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失职,他的侄子唐琴、唐琴、姻亲沈兴杰、亲信周奎等。都得了进士的称号。难怪“世人为之咬牙切齿”。
所有被推翻重考的考试。
在吴红统治的第三十年,比赛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宣布结果的那天发生了骚乱。
3月5日是三年一度的“考试”发布日。这一天,黄榜开了,人群一片哗然。原来金榜的高中生都是南方人,连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在科举考试中是很少见的。当时明朝的首都是南京,落选的北方进士纷纷涌向掌管科举的吏部衙门,要求吏部官员对考试结果做出解释。朱元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安抚北方闹事者,并找到考官刘三武k。
经核实,本次考试不存在作弊行为。杨东鑫南部的考试成绩确实比杨东鑫北部好,杨东鑫也是如此。朱元璋也知道,刘三五是一个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枉法的人。他相信刘三五对候选人分数的判断,但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愤怒,朱元璋让刘三五从北方挑选几个候选人。没想到,刘三五这次真的很固执。他拒绝改变他的考试成绩。
朱元璋勃然大怒,把刘三五赶出了北京。他还解雇了其他几名考官,重新组织考试。北方子弟闻讯高声欢呼,得寸进尺,请求皇上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次朱元璋亲自监考,主持复试的国子监讲师张欣当众点评了几篇北方卷子,说北方卷子不如南方卷子。事实证明考官并没有偏见。
朱元璋勃然大怒。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故意把低级的卷子送给皇帝检查,欺骗皇帝。在他宣布所有结果无效之前,由他来决定。一个月后,复查结果公布,朱元璋这次又走极端了。新当选的61候选人都是北方人,没有一个是南方人。可悲的是,参与这一事件的考官和部分考生被指参与了十几年前的胡案、蓝宇案,全部被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