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取消标准化考试弊大于利。
在各种考试中,一直采用标准化考试。通过它,优胜劣汰。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可以说从古到今都很流行。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尴尬的发现,以这种人们认为没有问题的方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标准化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尴尬,比如小学入学考试中的一道语文题:融化的雪是什么?选项有:①泥巴;②水;3春天;4雾。有同学选了最有创意的“春”,但标准答案是“水”,所以分数为零。著名作家李准做高考语文试卷,成绩不如一般应届考生。高考,四六级,考研不断被攻陷,四级甚至近几年,每次考试都会不及格。这些专业考试改革了,问题还在继续;2002年,美国某考试中心起诉中国某考试学校使用盗版考题,决心不和解。真正的原因是学校吃透了中心的思维,以至于很多中国考生GRE机考2200甚至2400,而美国考生1900,已经是高分了,中心觉得很丢脸。
这就是标准化考试?
一,标准化考试的定义
标准化考试是以现代考试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由学科专业人员和备考机构共同编制实施,有效控制各种错误,具有统一的标准。它是一种常模参照测验,以同一种测验中所有考生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点,以反映每个考生的成绩在该测验中的位置来解释测验结果。标准化考试应具备三个特征:(1)信度,即信度和一致性;(2)有效性,即准确性和有效性;(3)歧视。标准化考试有三个好处:(1)按照考试程序,考试前要提前公布考试范围、考试说明、考试方法,公布样题,有利于考生准备,从而得出真实水平;(2)由于备考的标准化,试题难度相对稳定,评分的标准化增加了考试成绩的可比性;(3)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和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控制误差,保证考生成绩的真实性,无疑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改进教学。
二,标准化考试的历史
标准化考试起源于美国,由心理学家Brigham于1926创立。首先,它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反映考生的智商,并帮助大学找到那些最有潜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年轻人。但后来他又担心培训机构会把逻辑数学凌驾于其他文科课程之上,让数学只注重计算而不注重原理。正如他所料,几十年后,几乎所有的考试都将被标准化,考试将成为考试组织者和考生相互争斗的游戏场所。中国是一个有着1300年历史的考试大国。科举考试中,经典、墨意、八股文、膏誉录是考试的标准化。科举被现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借鉴,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它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1905年取消科举,逐渐接受西方近代理科考试。高考从1952开始,大部分都是凭主观经验组织实施,所以猜题、押题现象严重。1985年,广东首次试行标准化英语数学高考,逐步推广到全国和各学科。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国家教育考试(HKCEE、NMET、大学英语四级、考研等。)、国内大型国家非学历考试和大型国际合作考试(GRE、TOFFL、雅思排行榜)采用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考试全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公平化。计算机阅卷方便,节省人力财力,是我国考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在考试的大规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及原因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来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古今考试的利弊一直并存。标准化考试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怪题、偏题层出不穷,连专家教授都做不到。原因是考试目的偏离了标准化考试的初衷。标准化考试是一种规范的参考考试,其目的是选拔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人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或进入相应的岗位。而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和教育不发达,利益和资源分配两极分化,竞争激烈,录取率低。提问者为了加强区分,将选择目的异化为淘汰,千方百计设置陷阱和障碍,以达到淘汰多数的目的。一些人甚至特权利益集团从这种稀缺资源中获取巨大利益,甚至维持和加剧这种状况。这种供需失衡如果不能解决,就永远无法彻底消除。但同时,供过于求带来的竞争又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这个矛盾恐怕永远无法彻底解决。怪题和跑题的另一个原因就和科举考试一样。考试方式单一,时间长,好题好内容越来越少,只好逐步开发题外、怪题、难题。
标准化考试的功利功能导致了应试教育。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2800年的考试历史深深地烙下了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烙印。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本身就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学校教育,使得教学带有浓厚的考试色彩和功利倾向。在中国这种重视人性、重视关系、重视面子的传统文化环境下,权力、金钱、关系的作用不可小觑。个人试图在社会的垂直层进行“垂直向上的社会流动”,考试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这对考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及家长和社会的价值观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所以很多中学在呼吁素质教育的同时,留出高三一整年的时间来复习备考。各地录取分数线还不平衡;复读生转入高三,升学率高于新生,造成新的不平等。各种培训学校、模拟试题、考试经济掀起了新的“造富运动”,就像日本历史上的“考试地狱”、“考试学校”,学生把精力花在考试技巧上,而不是掌握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3.标准化考试克服了传统考试的主观性,强调客观性的标准化,但不能衡量人的学术能力的所有领域,容易形成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要把丰富的质变成量,就不得不把不可量化的内容排除在标准化体系之外,这势必使评价受到限制。以智力为中心,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片面发展;在智力上,重知识轻能力,导致智力发展的片面性。而且考试仅限于学科范围,学科的范围和作用总是有限的,无法考察学生的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还没有能够科学地解释人脑黑匣子的奥秘。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神经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的智力结果是多维的,至少有语言、数量逻辑、视觉空间、肢体动作、音乐、人际、自我等七种智力方法。标准化考试不可能做出如此丰富广泛的评价。
4.质疑信效度。考试范围和手段的限制,决定了成绩不一定代表考生的真实综合能力。认知技能、情感、品德标准化方面的缺陷,使得考生只能靠考试技能来猜测。虽然我国的选考采用了一些标准化,比如语文、英语、政治,增加了作文或者讨论,但是写作其实是对八股的考查,并不是真正的作文。有创造力和有成就的学生通常不是那些在标准化考试中得高分的人。有的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后默默无闻,成绩一般。标准化考试更容易作弊。每逢考试季,台湾省、香港、北京、成都等地都会出现“考试间谍”。考生经常在考场外用手机和助听器接收“考试间谍”发来的判断题和选择题答案。据悉,最近甚至使用了“最新的克格勃产品”。
⒌中国没有独立统一的学生评价标准。而是根据教育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托,将抽象的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作为考核标准。标准化考试的社会价值、测量价值和教育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它们的功能,如何使用测试结果?如何发扬光大,防止利弊?一直以来争议较大,认识不一致,导致管理和执行混乱,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管理、科研、命题、监考、阅卷、录取、执法、监督七个支队,都需要全面的规划建设,需要明确正确的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保障,需要严密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机构设置,高效的工作效率,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实施途径。
6.迷信标准化考试可以一劳永逸,标准化考试和不合适的主观题被滥用,迷信标准化答案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迷信标准化考试,但同时也不能简单否定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的负面影响来自社会制约、文化科学水平、滥用误用、考试建设等方面,不能完全归咎于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本身的问题主要是片面的,不能因噎废食。汉魏选士导致士绅横行;文革时期推荐入学,80年代以前不实行标准化考试,也有很多弊端;近年来异常火爆的艺术招生专业考试主观性太强,更容易出丑闻。因此,标准化考试不能完全废除。
第四,多元化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为了走出标准化考试的困境,国内外进行了许多探索。
中国历史上有独立于科举的选士制度。1996期间,上海海事大学实行按多元化标准考核自主招生的办法,认真考虑中学推荐,以中考成绩作为考核内容。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面向社会招生的专科(本科)直升班。根据中考成绩,通过学校组织的语外考试和基本素质、语言能力、外貌的面试,可以不参加高考直接进入浙江师范大学。
日本也有激烈的升学竞争,但考试形式多样。私立学校可以自主招生,大多采用单独考试。公立学校除了高考中心的考试外,还采用单独考试。两个学校都有笔试和面试。因为考试种类多,内容不同,避免了应试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教育界开始寻找一种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考试的方法,即考试评价法,这种方法在国外已经实行了几百年,在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千年。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考试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一致性,也就是所谓的“真实水平测试”或“实际表现评价”。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实际环境(或类似环境)中充分发挥,从而衡量真实水平。事实上,它已被用于艺术和体育人才的考试和选拔。类似于循序渐进的分级,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水平,又能从考试中得到各种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和质量。美国采用14州,有些州干脆放弃了纯粹的标准化考试。但它的缺点是耗费大量人力,对阅卷老师要求高。
纵观世界考试史,经历了古代传统考试、近代科学考试和当代科学评价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多样化的教育评价兴起,它起源于古代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考查。其系统理论和方法的形成直接源于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追求检验教育效果客观性的教育测试运动。其特点如下:
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与合作,评价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因为知识体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定性评价模式与定量评价模式相结合。用多元评价来评价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的兴起使评价关注学生知识的认知建构差异。
3.强调真实性和情境评价。
4.鼓励学生评价合作行为。
5.注重思维过程的评价,充分反映学生解决问题、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总的来说,我们致力于整体评价,给学生灵活的、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具体方法包括实践评价、动态评价、灵活性评价、档案评价、实物评价、纸笔测验等。
综上所述,标准化考试不可能完全取消,标准化考试与非标准化考试相结合,转向多元化教学评价是大势所趋。然而,在我国大规模实施多维度教学评价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以什么方法为中心,如何结合多维度的教育评价?会不会导致混乱和形式化?会不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一切都需要经过精心的测试,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时,考试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的,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和分配、人才的使用、文化科技水平、滥用误用、考试研究的建设等诸多原因没有解决,改革必然是海市蜃楼。
参考资料:
【1】十二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等.中国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易灵凤。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5]胡、等。中国高考回顾与反思[EB/OL]。
[6]邢海洋。拒绝标准化考试[EB/OL]。
(编辑: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