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中色彩情感的发展
一、梵高绘画中色彩语言的形成
梵高油画中的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在他的艺术生涯之初并不具备,他对这种情感色彩本质的觉醒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与梵高苦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个性密切相关。
梵高于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家庭。早年做过店员、商务代理,也在矿区做过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遭受过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定“在绘画中与自己奋斗”。
梵高在学画初期就感受到了德拉克洛瓦画作《心中的太阳和心中的风暴》的强烈震动和滋养,也特别推崇米勒。他简单的绘画艺术,充满了强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识,引起了梵高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他作为画家的早期,他临摹了许多米勒的版画。虽然他后来的艺术风格与米勒大相径庭,但他仍然梦想能像米勒一样画出一幅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吃土豆的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和他一样生活在苦难中的农民的同情和敬意。在绘画表现上,他重视农民的身材、体态的塑造和环境氛围的营造,用粗犷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填充画面。由于反复涂抹,颜色显得厚重浑浊,缺乏透明度。
显然,光与色并不是这一时期他关注的重点,它所追求的“真实”也不是学术视觉再现的真实,而是他主观感受的真实。正如他在给弟弟西奥的信中所说,“如果我的人物刻画准确,我会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希望他们是学术准确...这些话告诉我们,梵高的画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表达感。这种主观感受的表达不是通过色彩来实现的,而是这种情感倾向使他能够牢牢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诚然,梵高作品中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的形成得益于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和实践,但值得注意的是,梵高在荷兰期间,也就是在正式接触印象派之前,就已经(甚至是直觉地)意识到了色彩解放的可能性。“颜色本身可以表达一些东西”,写于1885,也就是他写《吃土豆的人》的那一年,在荷兰的小村庄逗留期间。
1886是梵高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法国巴黎,被印象派绘画风格中明亮动感的色彩所吸引。受印象派绘画中光与色的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他逐渐改变了他的色彩感受方式,从传统的静态色彩感受方式转变为印象派绘画的动态色彩感受方式。色觉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他绘画的面貌。他兴奋地说,”...法国社会引导我的思想,这是如此有益,非常有益,有益于整个世界。”他放弃了荷兰时期的灰褐色调,画面的颜色开始变得明亮起来。原图中一直保留的黑色没有了,没有了灰色和棕色。画面呈现的是印象派的红、黄、蓝三原色并置以及由它们混合而成的绿、紫、橙,特别注意色彩上的补色关系。
梵高从印象派绘画中吸收了他所需要的营养,但他从来没有像印象派画家那样完全沉溺于光线和色彩的表达。我们前面说过,梵高是一个主观表达感很强的艺术家。他的画不是为了再现视觉上的真实,而是为了表现他的真实感受和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和内心强烈的激情让他抛弃了荷兰画派的灰色基调,也注定了他很快远离了印象派。梵高几乎接受了印象派,开始质疑印象派的绘画理论。他们在实现视觉真实、追逐光色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感情的表达,这与梵高那种充满主观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梵高画作中独特的审美力量,不仅仅是强烈的视觉印象,更是视觉因素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体验。他在给西奥的信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我在巴黎学到的东西现在已经离开了我。我已经找回了我认识印象派之前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画家很快对我的创作方法提出批评,我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与其说是他们,不如说是德拉克洛瓦的思想滋养了我的创作方法。因为我不试图准确地再现眼前的一切,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表达自己,我自由随意地使用颜色。”梵高不再满足于像印象派那样表达自己的感觉色彩,而是将色彩视为非自然表达因素的直接工具,视为精神领域的预言家(讲述人类命运的真相),试图寻找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契合方式。
梵高通过各种色彩实验研究色彩强度增减的自然规律,但他的目的并不是探索色彩本身强大的表现力。他对自己探险的前景充满希望。在给他弟弟的信中,他说:“我相信一个新的色彩学派将在南方扎根。我越来越觉得北方画家只是把理想寄托在笔法和所谓的绘画上,而不是依靠色彩本身来表现事物。”确实如他所说,他的画中开始出现了一种与情感紧密结合的新的色彩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在他的《向日葵》、《夜咖啡馆》以及这一时期的许多肖像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梵高从自然意象中提取色彩,然后通过色彩的对比或交融来增强色彩的灵性,让颜料和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直接重合。这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运用色彩的技术问题,而是色彩概念从材料到人类色彩本质的一次深刻变革。
二,梵高情感色彩语言的表达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梵高发展出了线条清晰、色彩强烈的绘画表达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色彩语言。因为,无论是古典主义的静态色彩观(固有色彩),还是印象派的动态色彩观(条件色彩),色彩都只是作为观察的结果来表达,有意无意地阻断了心灵与事物的直接交流,而梵高将色彩的动态概念引向观察过程本身的表现,所以他真正引入了精神世界在绘画中的直接表达。
梵高绘画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倾向,这是他情感色彩语言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与印象派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区别。在印象派中,色彩大多只是物理属性表面的一种光色存在,只是“准确”描述客观世界光色变化的一种手段。他们仍然看重色彩视觉的真实性,不注重色彩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梵高强烈的主观表现意识,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种暗示力。梵高对色彩的暗示力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他可能受到了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他说:“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有没有人讲过图式色。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没有讲过,但他们实践过。”
梵高对色彩暗示力的运用在他的《夜咖啡馆》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他说:“我用红色和绿色来表达人类在夜晚咖啡馆的可怕心情。用现实主义的话说,这些颜色是眼睛的骗子;是一种暗示的色彩,他表现了人们火热的情感活动。”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天花板、红色墙壁和不协调的绿色家具组成的噩梦。金黄色的地板呈现垂直透视,以不可思议的力量进入红色背景。反过来,红色背景也与之实力相当地竞争。这幅画是空间的透视和试图摧毁它的侵略性色彩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结果就是幽闭恐惧症和压迫的可怕体验。这部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对透视作为幻想表达手段的探索。一方面是透视技法的娴熟运用,更重要的是画面中暗示性和精神性色彩关系的组织和运用。梵高的创作始终以一种感性的“现实主义”为目标,这是一种情感的聚集和疏导,由此产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显得更加简单和强烈,因而具有更强的情感影响力。
笔触与色彩的紧密结合是梵高情感色彩语言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他把印象派的色点发展成了色线,色线不再仅仅服务于身体,它本身就是画家感情的直接表达。他画面中无处不在的跳跃、疯狂旋转的笔触和情绪化的色彩,像风暴一样在画布上蔓延,形成强大的精神和视觉冲击。
三、梵高色彩表现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和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梵高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超前于时代,确实很难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梵高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仅仅是视觉印象的表达,而是视觉因素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以达到真正的真实。人们对他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综上所述,梵高和后印象派绘画背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引发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萌发,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和风格主义)和强调主观感受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同时,梵高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向后世画家展示了色彩本身强大的精神表现力,为他们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以马蒂斯为代表的法国野兽派画家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在绘画中更全面地追求色彩的情感本质,从而实现了现代情感色彩本质的全面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