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高跷的历史渊源

海城是辽南高跷的发祥地,关于海城高跷秧歌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牛庄古镇三义寺内,高跷、旱船沿街起舞。清初东北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山海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贸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当时秧歌节的高跷表演还仅限于在高跷上玩刀玩棍,艺人称之为武术高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和改进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法,将中国传统汉族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渐形成了海城高跷特有的表演风格,即火热、欢快、撩人、粗犷。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跳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汉族传统民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