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上集镇旅游景点

茶山关。茶山关位于上集镇南7公里的乌江畔,两岸悬崖峭壁,峰峦耸立,古道蜿蜒,滩滩急流飞渡。地势十分险峻,是乌江上著名的天然屏障。

茶山关位于合度关下游,明朝崇祯元年改此处为茶山关。有上海滩和下海滩。过了茶山关,就成了南播交通的军事要地,有“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危险。

茶山关路崎岖不平,石阶盘旋在两边的悬崖上。北岸路与青坑山后的五尺古道相连。崖口有一组宜都古迹,记录了茶山宜都的悠久历史。益都始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村民们为田集资,将私人渡船改为宜都渡船。乾隆四十四年,村民集资修路,改善益都条件。当地名流、乡绅和后世民众持续捐钱维护益都,直至民国后期,这是国内近200年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义举。激励了多少人从南到北的旅行,这份雄心壮志是壮丽的。

南岸的悬崖上,有“蜀水千山”“钱树古新疆”的石刻。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命马忠东征,杀太守。反而是为了长治久安,才做出这个举动。碑文已沉入湖的深处,但北岸高耸的黑象山,南岸的铁栏高岩,永远不会忘记那场战争的风暴。

茶山关是英雄关。1月2日,1935,彭和杨率领红三军团一万余人向茶山关南岸进发。几位领导在山上亲自观察敌情,制定出奇袭结合强渡夺取关隘的作战方案。红十团担负了这次奇袭的任务,参谋长钟身先士卒,亲自组织和参加战斗。1月3日深夜,负责隐蔽渡江的队伍提前两小时乘木筏渡江成功,大部队随即在机枪、大炮的掩护下向北岸发起攻击,并利用木筏、门板、柱头等工具强行渡江。红军的士兵速度很快。在消灭了北滩上的敌人后,他们向敌人的第二道防线发起了进攻。守敌如梦方醒,拔腿就跑。见大势已去,关琦碉堡、古营堡、飞瓦石等地的敌人不敢应战,四散奔逃。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的伟大胜利,为红军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先决条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日早晨,人民关上门,在路边找到了红军。红军战士主动与人民交谈。都说他们是红军,是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队伍。村民们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就称他们为“天降神兵”。船夫宋月照、宋继安、黄、等人帮助红军把沉船打捞起来,划到河对岸的南岸。中午,红军开始架设浮桥。河下漩涡多,浮力差,架设浮桥非常困难。十一个或十二个团的红军战士在北岸的海关拆了三间木屋,把干柴运到河边,砍倒河两岸的竹林,抬到河边搭浮桥。北岸青坑50多人主动帮助红军运送竹子。河水湍急,架设工作危险重重。一不小心,人和物资都会被河水卷走。晚上,浮桥铺好了,人们开始过桥。人过浮桥,脚浸在水里,腊月天气很冷,但战士们不畏骨酿河,争先恐后地从浮桥渡河。红军用小船过了河桥,部队昼夜不停地渡河。两岸船工忍饥挨饿受冻,与恶浪搏斗,在江边苦战四天三夜,写下了军民共同抢渡乌江茶山关天险的光辉历史。

茶山关是一座雄伟的关,为民、为军、为民。1月4日下午,青坑人拥军,提着糍粑、炒面、鸡蛋、蔬菜、水酒,敲锣打鼓欢迎红军。红四师政委黄克诚接见群众,与群众一一握手。战士们看到亲人来了,就和他们握手交谈,十分亲热。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去各种食物,灯笼和锣鼓齐鸣,几个当地的歌手表演灯笼和即兴歌曲,欢迎红军的到来。红军战士还为老百姓唱起了革命歌曲,表达了为贫苦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决心。

1月5日下午,已渡河的红军部队向上吉场进发。在白沙堡和石板庙,受到上吉场人民团体的欢迎。当他们进入城镇时,欢迎红军的标语贴在街上,人群鼓掌欢呼,举着小三角红旗喊着“欢迎红军”。当时,部队的红旗迎风飘扬,场上鼓声震天。会场的人们自发组织了欢迎红军的“维持会”,为红军准备了4000多斤大米。上角场人民支援红军的故事,发表在当时党的《红星》上,在红军队伍中广为流传。70年来,雄关人民拥军的光荣历史代代相传,成为黔北长征文化的壮丽篇章。

红军驻上集期间,开展革命宣传,发动群众搞革命,成立了青坑革命委员会、上集区临时苏维埃政府、上集农会、庐江农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革命的烽火在上集大地熊熊燃烧。

解放后,茶山关灿烂的长征文化被开发利用,逐渐建成茶山关纪念公园。这里有雄伟高大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松柏掩映下的烈士墓,美丽的红军亭,在岩石荆棘中弯曲的红军工事,黑象山古营堡的训练场,都留下了当年红军革命活动的足迹。成为当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知名的革命胜地。

茶山关还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南岸的莲花岩和莲花岩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莲花岩瀑布挂在100多米高的莲花岩上。水重时,像一条宽20多米的银白色丝带在空中飞舞,飞花吐玉,轰鸣声响彻大江,十分壮观。旱季的涓涓细流像仙女降临,挥着长袖,轻轻摩擦着舞动的白练,与细长的银蛇共舞,奏出美妙的乐章。

莲花岩是露天的喀斯特奇观,从远处看像倒挂的花瓣莲花。细看花瓣,各种图案千姿百态,人、花、鸟、兽都在其中,给人一种真实又虚幻的快感。相传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夜深人静时,莲花岩下游的河面上会出现一片金黄睡莲盛开的奇妙景象。如果能偶然看到,那就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好运。

雄踞雄关北岸的犀牛王山,原名香炉峰。因常年烟雾如香烟蒸腾而得名,后因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而改名犀牛王山。传说中,山中的犀牛精孟了和附近的李寨姑娘祝雅真诚相爱,却遭到了蛇精的阻挠和陷害,但他们的爱情忠贞不渝。这个故事以悲剧告终。我希望雅远走高飞去寻找她战死沙场的丈夫,而成为享受人间熏香的不死犀牛王。在山顶上,有一座阿托古庙的遗址。据传说,它旁边有一座山寺,是供奉犀牛王孟了的。在山口的右边,有一个陡峭的悬崖。站在社神崖上,苍鹰在头顶盘旋,崖下河水汹涌,悬崖陡峭,涛声震耳欲聋。传说蛇神崖是一个仙女舍命拯救采药人的地方。还有一个故事是,当年相爱的青年男女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在这里相恋,故名蛇神崖。

在黑象山与犀牛王山相连的入口处,是茶山关隘,入口向下弯曲至赤洞,这里有石碑,上面刻着李逵、李弼、张金洋等黔北著名文化人物的诗词,歌颂茶山关隘的义渡。诗充满了文采和奔放的情感,被称为诗碑。路旁边的山崖下有个崖碑,碑框像个大门框。因为它位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所以只能从远处看而不能从近处看。悬崖上的灌木藤蔓覆盖框架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内容是什么,起什么作用,至今仍是个谜。赤壁洞右侧是飞瓦石,也是历代兵家限制渡头上山要道,扼住“且一人守,万人不能逼”的军事防守之地。飞瓦石的名字,是一个年轻的草药医生被黑豹追赶,借助雨伞跃过悬崖下的沙滩的传说。

黑象山的山峰高耸入云,像一只黑色的大象昂首挺胸,一只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山顶宽阔,中间低四周高,形成一座天然屏障的古城堡。该营地为清朝守军所建,营地内至今仍有军墙和房屋遗迹,早已在杂草和荆棘中化为瓦砾和尘土。陈公祠位于上集镇中街,原名“陈公祠”。阁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光绪年间翻修,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群众集资,省文化厅拨款进行大修。单笔欢欣鼓舞,独立了,这是县城南部的一道风景。主体建筑由阁楼、左右厢房、风雨廊、碑廊组成,面积约650平方米。大门为民国时期修建的四柱三门砖牌楼,边柱连接两侧花墙。

门内的风雨走廊直通亭底。走廊左右两边是一楼一楼的厢房。主阁楼和两侧的小阁楼建在一个有五个开间的大厅的顶部。底层是同样的房子,二层以上建有亭台楼阁,立面形成“山”字形。五开间的厅堂与左右翼楼、风雨廊相连,平面布局呈倒“山”字形。这种巧妙的建筑布局在贵州并不多见。三个阁楼的底层宽24.65米,深11.4米。开敞的房间作为过道,前半部分设置四根立柱。前两根柱子和开间的金柱直通二楼,成为主阁楼二楼的金柱。三个阁楼底部的前檐柱是厢房一侧的前后檐柱,另一侧是前金柱和中柱。穿过二楼,就变成了一个小阁楼的四根檐柱。这种一柱多用的结构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

主阁楼为四层四檐六角锥形屋顶结构,高28米,其木结构净高度等于三馆底层宽度。亭顶有三个宝石瓶刹,刹座的六面都是塑料水龙头。每个龙口托着屋脊,延伸成漂亮的流水线脊檐。脊檐倾斜成翼角,十八翼角造型各异,风格独特。顶翼角上挂着木鱼和铜铃,打风时叮当作响。从第一个屋檐开始,一步一步采集,模仿一个简单的瓦顶。屋檐下满是滴水,屋脊和翼角是塑料的,上面有花卉装饰或吻,屋檐上装有卷板。左右亭又称图书馆亭,均高约15米,歇息于山顶,重檐,高脊,脊中叠塑花瓶,脊端竖吻,角翼有花卉装饰。两个亭子的外侧是一堵高高的堤岸墙,通过铁片与阁楼筏子相连。

这座庙是纪念清乾隆初年遵义知府陈郁的。褚健,山东黎城人,曾任遵义知府三年(1738)。他从山东引进柞蚕种子,教百姓养蚕丝织,开贵州丝织业之先河,产品畅销省内外,“远销西域,远销南亚”。遵义因其故而富。祠内有陈塑像,门首原碑刻曰:“植山托远,泽和播督”。0982年4月3日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2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