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单院长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过程为切入点,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意义,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别,并着重分享了故宫的工作者如何在三年内克服重重困难,转变方式和观念,改变故宫面貌,使之脱胎换骨。
他还用大量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幽默的语言,围绕故宫环境改善、限流分流实施、古建筑维修、文物修复、文物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故宫博物院在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过程中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实践经验。并讲述了几代“故宫人”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院长单霁翔认为,“让文物活起来,我认为,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方向。”单霁翔发现,99%的文物再也藏不进仓库了。人民有强烈的文化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开放更多的领域,举办更多的展览。如今,故宫的开放面积从5年前占总面积的30%增加到今天的80%以上。许多过去“不对游客开放”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展览馆。他还说:“正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把一座宏伟的故宫交给了下一个600年!”
经过三年的努力,它已经改变了紫禁城的面貌。比如故宫通过环境改善增加了开放面积;解决了票难买、门难进、排队时间长的问题;解决故宫游客如厕难的问题;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故宫线上线下的体验中了解故宫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故宫学院分校,深入开展故宫文化教育...
还有宣传标识,安装电子标识,新版故宫自动讲解员;与华为签署战略服务,共建5G故宫;增设女卫生间,设置母婴室;因为缺少观众休息设施,所以根据需要精心设置了近万个游客座位,与故宫的背景颜色相适应;杜绝垃圾,美化环境;在故宫实施联合消防演练,确保游客安全;清除宫殿屋顶杂草,清理市政管线,管理整改等。这些做法体现的是人民的立场,而不是管理者的立场,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正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故宫这种文化遗产资源才能活起来,充满活力。
如今,文化遗产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保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不再是政府或者文物部门的专利。它是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每个人都有对文物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所以应该更多地调动人们的保护意愿。
单院长还强调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化遗产的传承才是目的,因为我所做的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此外,单院长还谈到了故宫文物的修复问题。他说,“当我们的文物没有得到保护,没有面对观众的时候,它们就没有尊严。他们不修边幅。他们只有被保护起来,面对观众,才会容光焕发,光彩照人。”文物修复难度大,要靠匠人的精雕细琢精神。为此故宫还成立了文物医院,培养了很多文物医生,致力于文物的修复,让一个个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他还谈到了非常有趣的世界上最大的文物CT机。见过给人做CT的,没听说过给文物做CT的!
为了吸引不同年龄的年轻人,故宫还举办了各种活动,如开发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最新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建立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
为了吸引青少年学习故宫文化,故宫还推出了“我在故宫学文物”亲子活动、故宫亲子研学体验营、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课、夏令营活动等等。单霁翔还谈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他说:“六年来,我们一直在成长,同时在全国十个城市建立了故宫博物院十个分馆,传播文化。更多地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去年,故宫举办了6万多场教育活动,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观众最多的一次。故宫的教育不收任何钱。我们在同学身上投入大量的营销收入是最值得的。等他们长大了,一定是对传统文化有认知热爱的一代!”
为了让人们更方便地了解故宫,更好地向世界宣传和传播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立了故宫的网站、展览App和日常App。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参观”故宫,了解它的文化。
这个自称故宫“守门人”的人,正在不遗余力地呵护故宫文化遗产,推动人们了解故宫,了解历史,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惊叹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力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故宫,历经600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愿我们携手保护和传承故宫文化,让文化遗产资源代代相传,把故宫完美地交给21世纪和下一个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