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建立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科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要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和篇章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和识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区分历史主要知识,要求教师在现代意识和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指导下,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历史发展的主要知识,突出重点,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要知识的概念内涵,把握重要史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基础知识才能在“教与学”和“练与评”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学生的历史素养对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即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找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和能力水平,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教材和考试大纲;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一般来说,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历史素养能力:按时间顺序思考的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历史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时间观”,无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在实际处理历史问题时,就无法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历史时间观”。“时间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点点滴滴的训练提高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史料题”很难回答。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是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即对给定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让他们注意到历史叙事中人物的动机和意图,通过阅读理解历史叙事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特别要求学生避免用现在的观点和价值观来判断和衡量历史,而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具体情况。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学生必须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影像资料,并加以分类和解释。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我们可以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和人、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注意各种观点。通过这个形象,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的历史事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直接探究历史最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探索历史往往发生在利用各种史料,联系对立观点的时候。探索历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分析各种史料,让他们思考这些资料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做的,证据有多可靠、权威、可信。它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都是描述事件的依据吗?作者根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最终提高解读历史的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另一个最佳手段。因为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时代的历史问题,分析、思考、比较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这些活动将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历史教学。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在东南沿海兴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用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以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等知识去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可以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同时,历史学习不仅要认识过去,还要认识现实。因此,应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面对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的现实,历史教师任重道远。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要因为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而丧失信心。因为我们失去信心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做,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被认为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