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盐的历史演变
人类首先采集自然界存在的卤水和盐,包括地表的天然卤水和岩盐,以及沿海洼地自然结晶的盐供食用。5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刮滨海盐土,淋上卤水,炒盐。在有天然卤水的地区,采用“先烧炭,用盐井水泼,刮盐”的生产方法。战国末期,四川开始挖井、取卤、炒盐。齐冠中(公元前?~ 645年前)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生产,所有产品由政府运销。但从汉朝到明朝,除了文帝三年(583年)到唐玄宗十年(722年)的139这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海滩、盐井、盐湖都开放给百姓免费产销。其他朝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多实行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食盐的产销,以形成徭役的方式强迫盐农生产食盐。隋唐时期的山西湖盐生产虽然形成了“耕边浇晒”的新工艺,宋元时期的福建省盐生产也部分采用了晒盐法,但生产规模较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井盐的情况就不同了。宋代四川出现了卓筒井,第一次用钻头(“刃口”锉)打井。从明朝到清朝,手工具逐渐完善,分工合作明确,商业资本日益转化为产业资本。随着外地游民的涌入,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到清代乾隆(1736 ~ 1795)、嘉庆(1796 ~ 1820)年间,自贡盐业已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1835后,黑卤井、岩盐井、深层天然气井相继开凿,为盐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能源。岩盐井的自然淋滤导致了溶洞,一井注水,多井采卤,促进了相关井的联合,极大地促进了盐区手工业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相继采用机械设备凿井、采卤、制盐、吸潮、制卤、结晶、收盐、集盐、运盐,开采湖盐、矿盐,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中国自贡盐区1912用蒸汽机车抽卤水,天津汉沽盐场1925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其他海盐区逐渐开始采用机械,但发展缓慢。从1910到1949,我国食盐年产量从178万吨增长到298万吨,年均增长仅为1.3%。1949以后,我国制盐工业发展迅速,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