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东寨,一路行到钱的记录。
昨天下午,我们离开岜沙,来到肇兴侗寨。显然,这里的设施更加成熟完善,街道整洁,店铺众多,还有些丽江的味道。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村子建在一个山间盆地里,两条小溪汇聚成一条小河,从中穿过。我们居住的滨水地区肇兴就建在河边。当我们从房间打开窗户时,我们不禁感到轻松愉快。对面的山、水、鼓楼、绿树、瓦片映入眼帘,美得毫无瑕疵。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包带走,我肯定全部接受。
欣赏完美的风景,然后去吃饭,这是一个长桌宴!
到了之后有点失望,并没有像电视上看到的那样,在吊脚楼旁边铺一张长长的灰色桌子,端上一碗碗的饭菜。闪亮的桌子和白色餐具连成一个长方形,提醒我这是一家餐厅!但接连不断的“高山流水”还是让我们这些观者和饮者充分沉迷于民族风情之中。
晚上,孩子们上地理课,大人们漫步街头,欣赏侗寨多彩的夜景。
相比原始的苗寨,更适合在这里住几晚,细细品味,慢慢享受生活。这是对肇兴的第一次了解。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村口观看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并开始参观侗寨。
肇兴侗寨都是姓陆的侗族人,分为五大住房户,隔成五个自然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组、义组、礼组、智组、信组五组。
肇兴侗寨最著名的是它的鼓楼群,它的鼓楼在中国的侗寨中是独一无二的。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村里五个团,* * *有五个鼓楼。五座鼓楼的外观、高度、大小、风格各不相同,蔚为大观。这是最高的字母鼓楼,共十一层,高25.9米。
侗寨修建鼓楼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是全村人修建的。鼓楼不仅是侗寨和侗族姓氏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休闲和与年轻人交往的场合。也是接待客人、聚会讨论、传递信息、祭祀的场所。
鼓楼从外面看像一座宝塔,重檐,气势雄伟。整个建筑为木结构,四根大杉木作为主柱直抵顶楼,另一根辅柱上有瓜,向四周延伸,均有木榫。传统上是一根雷公柱悬于中央,四根金柱为主要承重柱,周围十二根檐柱的结构方式,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
据说侗寨有“三宝”,即鼓楼、于风桥和侗族民歌。
于风桥是侗族人民的象征,也是传统的交通建筑。此桥又名“花桥”,因能遮风挡雨,并以彩画装饰而得名。它是一种集桥、廊、亭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周围是大青石,用石头填实。它是一个六边形的柱子,上下游呈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影响。中间部分是桥面,都是木头做的,用榫头连接。上部为桥面廊道,通过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连接成一个整体。亭子木柱之间有凳栏杆,栏杆外选一层雨檐,既增强了桥梁的整体美感,又保护了桥面和支架。桥梁放在桥墩上,桥墩和桥台之间没有铆接措施,只有桥台和桥墩起架空承台的作用。反映出侗族人的机械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风雨桥既美观又坚固,既能给人们提供行走、遮风挡雨的场所,又能给人们提供休息或迎客的场所。在肇兴侗寨,有五座风格各异的风雨桥。
没有时间逐一参观鼓楼和于风桥,我们赶到表演场地观看侗寨的第三宝——侗大歌。
据记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唱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比起那种“音乐如清泉闪烁,旋律从一个古老的梦的边缘擦肩而过”,我更喜欢这些有场景、形式活泼的歌曲,尤其是四季歌。侗族大歌以轻快的动作和歌声展示了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虽然他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那种节奏感的美让人感受到了劳动者的快乐。很明显,比起苗族同胞的粗犷,侗族同胞是能歌善舞的。
侗族民歌一天两次,分别是10上午和下午6点,改造后晚上8点可能还有一次。如果时间充足,比较适合看夜场,灯光效果好,比较凉快。看完这“三宝”,就该动手了。接下来,孩子们将体验民族手工艺品蜡染。
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以蜡为防染材料。主要方法是将蜡刀浸入蜡液中,在白布上画出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图案,然后浸入靛蓝大桶中(以蓝色为主),用水脱蜡,即可显出图案。熟练或者可以直接用蜡画,孩子应该先用铅笔在白布上画出原稿,然后用蜡把线条盖住。
画完图案后,将布料放入染缸中进行染色。为了方便孩子们操作,拿出一盆染料来使用。染料是靛蓝,由贵州盛产的植物兰草制成,在窖中发酵而成。
布料在染缸里浸几次后,水洗,然后用清水煮去蜡,再漂洗,布料上就会出现蓝白相间的花纹。我们呼吸着染料浓郁的气味(有些腐臭)蘸了一次,然后交给店里的婆婆处理,第二天再来。
下午,孩子们会在地理课上谈论今天的所见所闻,这也会产生新一期的学霸。正所谓“纸上谈兵,不知如何是好。”相信经过实地参观体验,孩子们对侗寨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祝他们一切顺利。
接受了这么多信息,脑细胞会不会太累?是时候去田野里玩了。我们一行人要去稻田,抓鱼,走!
先说稻田养鱼。据报道,在水田表面养鱼,不仅可以获得鱼产品,还可以吃水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翻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一般可以增产10%左右,一举两得。
既然养鱼有很多好处,当然不会真的在稻田里钓,而是在水泥墙围起来的大池子里。
起初,孩子们试图下水,逐渐放开胆子,能够在池中自由行走。然而,尽管搜索,鱼只是在泥的深处。
最后,一个年轻人赢得了胜利,他带着他的渔网充满了成就感。接下来,父亲们也帮忙,终于有所收获。
但是不知道是鱼太少还是太狡猾,钓到的鱼远远不够当晚餐(残忍)。为了证明鱼的丰富存在,店主带着设备推出了电鱼。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新武器,鱼终于逃脱不了被吃掉的厄运。
捉到鱼后,孩子们开始开心地玩水。肖骁事先准备的水枪派上了用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期间,一片乌云缓缓飘过远山,顿时天地茫茫,骤雨。有的孩子还呆在水里尽情的酣畅淋漓,有的变成了泥人。。。
水里的孩子们正忙着做烤鱼。换句话说,烤鱼真的很好吃。晚饭刚端上来就被孩子扫了!
晚餐不够。让我们一起欣赏摄影师张大哥捕捉到的意味深长的片段。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回来的路上,我继续在这暮色中徘徊,连天空都仿佛依附于它,披上了一套华丽的布景。那些灯光装点着夜晚,温暖着游客的心。孩子们仍然喜欢在河边的水里玩耍。也许有一天他们再来这里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心情。滨水区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期待着再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