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年寄语2021原创
冬天到了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感受。2020年,历史即将来临,现实的戏剧性让任何大片都黯然失色。你我不再是置身事外的看客,而是被推入其中的主角。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造成超过865,438+0万人感染,超过654,380+0.78万人死亡。数量还在增加,每个名字都是难以愈合的伤口,撕裂着一个或多个摇摇欲坠的家庭。
年初,武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隔离事件,在城市关闭后的76个日日夜夜,血泪汇成悲伤的河流。汽笛哀鸣,河水呜咽,这座英雄城市的伟大牺牲应该被永远铭记。
一个大城市,坚持两个月。4万医护人员空降,四面八方的物资赶来救援。良知、勇气和责任在一瞬间被重新照亮。李文亮和阿芬用接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勇敢的故事;84岁的钟南山挤上高铁餐车,危急时刻北上;除夕夜,整装待发的军医在卫生间门口抱着哭泣的女儿。
火山山上灯火通明建医院,一位志愿者坚定地写下“不求回报,无论生死”;一个新郎心虚的告诉新娘“疫情持续,婚礼要延期了”;当两个医疗援助团在天河机场不期而遇时,空荡荡的大厅里数百人的迎接和欢呼,就像黑暗中从天空升起的光。
在那个时间和那个地方,人性闪耀着光芒。90岁的母亲陪伴了64岁的儿子四天四夜;丈夫坚持每天骑自行车送确诊却没有床位的妻子去医院,最后“用我的命换了你的”;快递小哥铤而走险接医护,只为“让救命的人多救几条命”...普通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默默扮演着英雄的角色。
而一些特别的人让这个故事呈现出特别的意义。汶川村民想尽办法运了几车菜,女儿带着父亲17年前抗击非典的旅行箱奔赴武汉。杭州保姆纵火案遇难者家属悄悄捐了5000个口罩...善意和善意穿越时空回荡,勇气穿越山海咆哮。即使很痛苦,他们还是那么努力的去爱。
多少泪水,多少欢呼,多少“最美”,多少不眠之夜,多少次全民牵挂的接力,让多少弱小的力量在巨大的灾难和恐惧面前汇聚成一堵墙,相互依偎,面对未知的未来。
未来从未如此未知。虽然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出口恢复,世界引擎重启,但今年全球经济受到比世界大战更大的打击,多国政局动荡风雨飘摇,末日情绪弥漫,国际现实神奇。
今年,选举撕裂了美国,英国退出欧盟折磨着英国,恐怖袭击纠缠着法国。中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长期不和的阿拉伯国家第二次与以色列建交。整个世界都在涌动,一切都在变化。
年初地狱火导弹定点击毙伊朗将领,年末南高加索上空无人机精确摧毁亚美尼亚坦克。科技主导战场,改变了千百年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争模式,也将重塑权力与政治的内在逻辑。
哨声仍在不同的地方响起。例如,口罩的使用应该是强制性的,自由和安全之间的界限引发全球辩论;刷脸到底能不能普及,技术伦理引起了很多关注。
是的,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漂流到了历史的三峡。前方可能还有冰冷的冰川和汹涌的大海。你我同病相怜,无处可退。没有人是例外。我们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地与我们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历史从未如此紧密地与世界历史联系在一起。
没有一滴水可以自己变成大海,没有一个春天没有缤纷的色彩。但如果我们失去了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会干涸,春天会无色。“我是”是一个沉重的词,因为它包含在每一个有着沉重负担的存在中。
所谓“我在”,就是“我在当下”,就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不管你喜不喜欢,你我都已经被卷入了这个伟大的历史场景。当历史从我们身上流过时,我们必须留下印记。所谓“我在这里”,就是“我在这里”,一种对真理和正义的信仰,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世界是所有人共享的。洪水来袭前,没有一滴水认为他有罪;雪崩期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须弥藏芥菜籽,芥菜籽被须弥接受。你我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是你我的一部分。世界描绘我们,我们要定义它的算法。
所谓“我在这里”,就是“我还在这里”,就是劫后余生的人还在,爱还在。你回家时的光,你开门时的笑脸,孩子扑到你怀里的样子,永远都是那么动人。而在天灾人祸的命运面前,你需要在风、刀、霜的压力下永远坚强。
生命代代相传,是基因延伸意义上的永恒血脉;是模因意义上的文明永生。但是如果岁月对我们不利,我们就不应该放过它。
年底寒冬,伦敦崩盘,日本封国,巨星不断陨落。疫苗还没有普及,但是病毒在很多地方变异了,世界还是不太平。但一切总是在运转,地球终将苏醒,人间有着深深的义与情。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向前滚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不幸中的万幸;我绝望了;我在这里,我在破釜沉舟,我在披荆斩棘,我言出必行,但即使九死一生,我依然无怨无悔,即使身在千山,我也要和你共度更加美好的春天。
我在这里,是国家和人民相互承担,是夫妻共同承担,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勇气,是一群人为一群人努力。我在这里,你在这里,我们也在这里。你有我们,我们有你,你我拥有彼此。今年的这一天,每年的这个时候,你我手牵手见证“我在这里”,互相说一句约定已久的祝福:新年快乐!
扩展数据:
《南方周末》引用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言外之意无非是“转型不可避免,但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凝聚共识”的论调。对“我是”的论述,也是近年来南周词中探索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进展。
《南方周末》的“我是”思想是世界性的,存在的意义只能通过不断提及自我与历史自我的有机融合来获得,因此自我也需要肩负起公共生活赋予的重任。
奉献试图摆脱民族国家的框架。而不是梁启超对晚清国家谱系下身体自我与公共自我之间紧张关系的解释,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时期胡适的个人观,从民族主义走向了以正义为核心的新世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