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高中历史卷子,任何科目,只要800字以上。我们历史老师疯了,我们还要学理科。

苏秦,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说客和谋士,是统战派的领袖和最高领袖。现在,已经没有“战略家”这个词了,但我一直对这个词很着迷。就像古希腊的演说家,他们的演讲华丽、气势磅礴、排比、比喻、夸张,各种修辞手法一应俱全。如果你能听听他们的演讲,绝对会精彩绝伦,精心制作。“听你的话,胜过读十年书。”

我对苏秦感兴趣,可以概括为:

一个是苏秦的舌头。

不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句话是否从此流传下来,但这部分绝对是苏秦最重要的器官。对他来说,嘴最大的作用不是吃东西,而是说话。中原六国的元首,也就是战国七雄的七分之六,都被他说服了,他们抛开了原有的恩怨,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统一战线来对付秦人。另一方面,苏秦在战国时期成为联合国秘书长。其实他原则上应该比联合国秘书长还要大,因为他担任过六国之相。想想吧。他问了六国的情况。从古至今,世界上有谁有这样的成就?都是因为那张嘴。

第二个是苏秦的头像。

对于苏秦来说,说黑就是白,说对就是错,说牛就是马,说东就是美,这些根本就是小儿科。他能讲六个国王,加上六个智囊团,围着他团团转,对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历史轶事知识、临场反应速度、演讲气势和措辞方法、事前情报工作都有超严格的要求。这是一项团队任务。现在,这是一个几千个人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秦一个人,甚至比《碟中谍》还要精彩。可以想象,这需要多么聪明的头脑。我真怀疑这个头的结构和普通人不一样。于是一个臭老九,拿着六国国玺,挥挥手喊一声,六国都要响应,让强秦二十年不敢打仗。虽然我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但这真的是苏秦的功劳!

第三是苏秦和张仪的关系。

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同学。按照进硕士的顺序,苏秦辈分稍大,张仪想叫他学长。苏秦在六国相处融洽的时候,这种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真要改的话,只是苏秦官位更大,政治地位不同而已。但当张仪投奔秦国后,这种关系就变得非常奇妙了。秦国原则上与六国敌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张和苏应该是敌人而不是朋友。何况是苏秦冷落了投奔自己的张仪,才让张仪发誓要报仇才来秦。但没想到的是,张仪的一举一动都在苏秦的掌控之中。他为秦工作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当初也是他故意冷落弟弟,让他对秦生气。为了让张仪拖住秦国,让六国有时间壮大,再让张仪的“连横”战略刺激秦国的军国主义,从而不断提醒六国的危险,强敌联合也不会轻易解散。至此,尚不清楚苏秦与张仪是朋友还是敌人,或者说,张仪是苏秦稀里糊涂的盟友。但后来,张仪知道了真相,仰慕苏秦,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卧底,于是两兄弟站在了同一边。

控制七国十余年的苏秦,恐怕只有战国时期才有;一人六相的奇景,只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为了保证自己战略的实施而壮大敌人的思想,只有在战国时期才有。他既是军事家,又是阴谋家,但历史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以至于“连横”打败了“何总”。但那时候,苏沁已经死了。我想知道他在天堂(或地狱)会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