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谨慎独立”的名人故事

关于“慎独”的名人故事包括明代儒学大师刘的故事。

“慎独、至诚”是明代儒学大师刘的理论宗旨。刘是明末著名的理学家。邙山书院是明末清初刘倡导的邙山学派的主要活动阵地,邙山学派也被后人誉为“千古之学”。

他说:谨慎独立是学习的第一意义。慎言,独处,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头脑,心灵,知识,家,厕所,世界都在一起。他的“慎独”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的士风,以清心,使大家通过自省行善,跃入道德的境界,以拯救“天下之祸”。

“慎独”这个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的,后来被儒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国粹的修身方法。“谨慎”是谨慎,而“独立”是独处,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依赖他人的监督。“慎独”注重个人道德水平的培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谨慎的独立是达到真诚的唯一途径。

刘对说,“心思就是心。不要再说心了,那么心只是一个虚拟的身体和耳朵,带着一个意思,下了表盘指针就能看到有一条经络可以参照。心主导天,是有意为之。不是心生之意,故谓之书。身体里还是心,心就是书。”

扩展数据

刘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史家和伦理学家。他对伦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强调了“慎独”在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对以后伦理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人们道德修养的方式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大学》、《中庸》提出“慎独”的概念以来,后世所有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都把“慎独”作为修身的重要原则和“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要求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所有论述和发挥“慎独”作用的儒家思想家中,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对“慎独”最有智慧和理解的学者。

刘的慎独之学是一种整合心性之学的道德修养理论,希望通过内省来拯救“天下之祸”。所以主张本体与工夫的统一,把工夫放在第一位。谨小慎微,独立自主,要求凡事不出毛病,也就是中庸之道。

“独自一人,没有本体,除了谨小慎微,没有时间。这也是中庸之道。”(“从山中学习案例。学来问答》)强调主体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但反对主观臆断。慎独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天人之欲的区分。他虽然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但并没有摆脱“存义灭人欲”命题的思想束缚

百度百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