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的历史和经济状况如何?

第一,巴中市和巴州区历代都有设立。

巴中的建立始于东汉。永元三年(91),运河北部划区,包括巴州区巴河流域地区、通江、南江、平昌、万源五县,汉昌县所在地(巴州区巴州镇)。永元帝建安五年(200年),汉昌属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建安六年(201)至建安二十二年(217),汉昌属益州巴西郡(至宝宁,今阆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置汉昌、宣汉、当曲三县为益州当曲县(治今土溪县);建安二十五年(220),三郡属益州巴西郡。蜀汉颜夕二年(239)至十一年(248),汉昌县分属于益州党渠县和巴西县两次。

晋朝时,西晋太史三年(267年),汉昌县属凉州(今陕西汉中)巴西郡。元康六年至永康二年(296年至300年),汉昌县亦为当曲县。永宁元年(301),汉昌也是巴西郡。永兴元年(304),汉昌县改为汉兴县,属当曲县。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改称汉昌县,隶属凉州巴西郡。

南北朝宋齐时期(420-502年),汉昌县更名为汉兴县,先后隶属凉州党渠县、巴西县。梁魏时期,田亮入狱四年,魏政时入狱两年(505年)。梁、魏争夺汉昌郡,设置州、郡、县等地方政府。北魏延昌三年(514),设巴州,辖大谷县北(今巴中市江北新区),西平二年(517),州迁辖汉昌县。

北魏孝明帝西平二年(517)至北魏孝武帝雍熙三年(534),霸州处于鼎盛时期,辖8郡,11。

(1)大沽县(今巴州区巴州镇)领汉昌县;(2)桂花县(今巴州区曾口镇)、灵曾口县(今巴州区曾口镇)、梁达县(今巴州区梁勇镇);(3)宜阳县(巴州区恩阳镇范家良)领导宜阳县(巴州区恩阳镇);(4)睢宁县(今巴州区水宁镇)、灵石宁县(今巴州区水宁寺镇)、平洲县(今平昌县江口镇);(5)爱荣县领其张喜安县(巴州区张琪乡,今县辖);(6)陵南江县、北水县(南江县巴庙垭);(7)扶余县领导宣汉县(仪陇县罗达乡)、固安县(英山县固安乡);(8)张钧县领导富阳县(县与县同在同江富阳镇)。

南朝时期,从大同元年到梁元帝第三年(535-554),巴州全属梁,全盛时期共辖13郡和19郡:

(1)桂花县(今巴州区巴州镇)领梁广县(废弃汉昌县,改称汉昌梁广县)、曾口县;(2)宜阳县领导宜阳县;(3)睢宁县领先晋宁、平洲县;(4)其张钧县领导富阳县;(5)陵南江县、北水县;(6)木门县引付强县(旺苍县董藩乡楠木村);(7)依安县引池川县(旺苍县普济乡太池坝);(8)扶余县领导宣汉、固安两县;(9)龙城县领导仪陇县和尹达县(县和仪陇县辖仪陇县顺义场,又称金城山,尹达县辖仪陇县大云乡);(10)梓潼县灵乡如县、郎池县(该县与湘乡县辖蓬安县李希乡,又称蓬安镇,郎池县辖英山县成寿镇);(11)灵韩安县、南充县(县县同治今南充市五峰乡);(12)新兴县领先汉楚县(武胜县西关乡);(13)泾阳县当曲县、绥安县(县、当曲县辖英山县黄渡乡,绥安县辖英山县三元场)。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至北周末年,巴州全盛时期辖10县和15县,所辖区域东至现在的大仙县桥湾乡,南至英山、蓬安、武胜三县的部分地区,西至旺苍东北的部分地区,北至南江、通江诸县。

隋开帝三年至大业二年(583-606),霸州领9郡。大业三年(607),霸州改庆华郡,通往14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废弃的清化县恢复为巴州,通往巴州区所辖区域及平昌、通江、南江部分地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霸州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属山南西路。

五代时(907-960),霸州接管9郡,管辖面积缩小。

宋太祖甘德四年至宋末年(966-1275),霸州属利州道(今广元)、兴元府(今汉中),领成化、南江、恩阳、曾口、通江五郡。宋太宗淳化四年(993),霸州属建南路。

元朝沿袭宋朝建立,仍设巴州陵县,属广元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四川省,简称四川省(四川省初),巴州属四川广元路。

明代,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巴州改为巴县,隶属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路保宁府(治今阆中)。明武宗郑德九年(1514),恢复霸州,辖成化、通江、南江三县。明末清初,张入川,在成都称帝(1644),国号大西,霸州属大西。

清初至民国元年(1648-1912),巴州仍属川北保宁府,不领县。

民国元年(1912),霸州衙门更名为霸州行署。民国二年(1913),巴州改为巴中县,属川北道(治今阆中)。民国三年(1914),四川北路改为嘉陵路(今南充),巴中属嘉陵路。不久道统废除,省府直属府、州、厅、县。

据《太平宇宙》和《东晋南北朝地理考证》,古代有四种“霸州”建制:

一是齐建元二年(480),荆州巴东、建平二县,益州巴县(治今垫江)、凉州涪陵县(治今彭水、涪陵枝城)设霸州;永明元年(483),行省。持续了三年。其次,西魏十七年(551),滁州(今重庆)改巴州;明太祖周元年(557),霸州改为滁州。持续了六年。三、北齐天宝三年(552年),霸州设在齐安(今湖北黄冈);陈太鉴五年(573)废。历时21年。第四,梁成圣二年(553),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设霸州;隋开帝九年(589),改越州。持续了36年。

以上四个古外国“巴州”重置,不要和大巴山南麓的巴州混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65438+10月),四川省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政区,以及重庆、西康省,均属西南局(今重庆)。巴中隶属川北行署(今南充)大仙区(今达州),一直持续到1993年上半年。其间,1950年4月,川北行署批准成立巴中中心县委,是大仙县委的派出机构,领导通江、南江、巴中三县。1953年3月,巴中中心县委撤销,三县直属大仙县委。

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大仙地区划出通江、南江、巴中、平昌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县撤县设市(县级),于当年10月28日10正式成立。

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市(地级)。于65438年2月27日正式成立。市辖区县,辖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二、通江?南江?平昌县的连续建制

通江县

通江县的建制始于北魏初(504-507)华侨定居富阳县。北魏孝明帝在西平、郑光年间(565,438+07-524),其张钧领富阳郡(郡郡今通江富阳镇);西魏文帝同治年间(535),设诺水县(今通江诺江镇),属霸州管辖。隋开帝三年(583年),以挪士郡入闪耀郡。唐高祖武德八年(625),通江脱离其所在地霸州(今通江诺江镇)。因南面有悬崖而得名,统领东坝(原名巴东,今通江虹口乡永安坝)和广南两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诺水改名通江,后改为闪耀县。唐肃宗甘源元年(758),恢复了碧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说是熙宁元年(1068),废壁州,通江县,属霸州管辖。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通江分为上通江和下通江,上通江起于今天的诺江镇,下通江起于今天的通江县永安乡巴村。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弃之入曾口郡。至元二十九年(1292),恢复通江郡(今诺江镇),仍属霸州管辖,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清代州不领县,通江县脱离巴州,隶属川北保宁府(治今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川北行政公署大仙区管辖。1993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郡建制始于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建北水军设在建安江郡(治地无考)。西魏恭帝二年(555),改盘道郡(今南江县八庙崖),属巴州管辖;同年改为东坝县冀州(今南江镇),隶属东北济川水名下的凉州(今汉中市)。北周五年(570),天河帝迁治姜南(今南江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建富阳郡,通南江郡。唐肃宗甘源元年(758年),废弃的阜阳郡恢复为冀州,属山南西路兴元府(治今汉中),辖南江、桑平、池昌三郡。北宋熙宁五年(1072),弃冀州,姜南归霸州。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姜南并入成化县(今霸州镇)。明朝郑德十一年(1516),南屯河改名为南江县(今南江镇)。清朝时,南江脱离巴州,归入川北保宁府(治今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川北行政公署大仙区管辖。1993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

平昌县

平昌郡的设立始于金太康元年(280),设立平洲郡。北周景帝象二年(580),改称通昌县。文帝九年(589),通昌县改为归仁县。北宋干德四年(966年),废弃的归仁县进入曾口县,从此平昌再无县组织。后来属于霸州。清雍正元年(1723),设巡检司;清道光十二年(1832),设立荆州部;清末江口分州。民国二年(1913)分县,后入巴中县。民国35年(1946),巴中县设立平昌行署。1948安置平昌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川北行政公署大仙区管辖。1993属于巴中地区,2000年属于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