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品,也是一种民俗文化。那么,你对陶瓷文化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陶瓷艺术文化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

中国的陶瓷艺术世界闻名,其中陶瓷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先于瓷器艺术,大约从唐代开始,瓷器生产开始逐渐取代陶器生产,然后陶器艺术开始衰落。然而,无论如何,陶瓷艺术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伟大成就之一。欣赏中国古代陶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6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相对成熟的陶瓷艺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大部分是泥质和砂质基质,也有一些陶器是用高岭土制成的。制陶技术,特别是彩陶技术的发明,标志着中国古代生产和艺术发展的一次飞跃。

1,彩陶

彩陶是一种带有黑色和红色图案的陶器。它的颜色是用刷子蘸上红色(赭石色)和黑色(锰色)颜料,在陶坯抛光后烧制之前涂上去的。烧制后,色彩图案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黑色是绘画的主色调,红色也有使用。有些地区,如豫西,在绘画之前会涂上一层白陶作为基底,使所画的图案更加生动。仰韶文化彩陶的烧制温度在b900 ~ 1000℃之间,绘画工具可能是毛笔。绘画装饰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几何图案,如∽形、十字形、网状、水波形、漩涡形、钩叶形等;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叶、枝等。),还有数字。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红陶碗、碗、壶、罐的口部和腹部。

2.彩陶艺术

Xi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人面鱼纹陶器。上面的人物圆脸,睁着或闭着眼睛,头顶有鱼形饰物或半圆形发束,耳朵和脸颊上有不同方向的鱼纹,极其生动亲切。仰韶文化的典型艺术陶器还包括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口彩陶瓶和陕西洛南出土的人头形口口红陶瓶。青海省大同市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盆,展示了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挽手翩翩起舞,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很多专家说,只要注意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不管是造型还是装饰,它们还是闪现出很多和仰韶文物一样的特点。这也说明,从陶瓷的发展史来看,仰韶彩陶其实是中国陶瓷的源头,或者至少是其中之一。它和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器(黑陶)、良渚文化的陶器,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陶艺

1、夏陶器和馒头窑

中国古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后,造型精美、气魄宏大的青铜器是贵族统治阶级的特殊产物,但民间实用器皿仍以陶器和竹器为主。夏朝陶器的发展比较模糊,很少鉴定出夏朝的艺术陶器产品。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在夏朝,泥质灰陶和混砂陶较为常见,黑陶和褐陶次之,红陶极为罕见。但也有少数白色陶器。夏朝陶器的烧制工艺比以前有了一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这种窑壁呈圆弧形,向上逐渐收敛,顶部形似馒头,故称馒头窑。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因此可以提高陶器的质量。

2.商周陶器:有印花图案的白陶、釉陶和硬陶。

商周时期,民间最流行的陶器是轮制或轮塑的灰陶和红陶。商周陶器的装饰图案,大多是在陶坯未干时,用雕花拍板轮流印上去的。装饰图案有S纹、人字纹、水波纹、绳纹、回文纹、花纹(双纹)。香港南丫岛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硬质陶瓷,其图案(双F)别具一格。在1930,Fr丹尼尔芬在中国南方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两个小草“英文字母”的图案,他将其命名为(双F纹)。双纹是我国南方青铜时代硬陶的典型纹饰,因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夔文相同,故又称“夔文”。

商周晚期出现了一种深色花纹的陶器,在适宜的光线下,可以分辨花纹结构而不显露凹凸痕迹。其制作原理是在陶坯未干时,用拍板等工具在器物表面压磨,增加陶器的密度,烧制后表面会出现发光的黑灰色。这是当时民间陶器的瑰宝。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制作出精美的白陶和有水晶釉的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洁白细腻的陶器,见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商代制造的白陶?、杯、豆、苇、壶、爵等。因其洗泥精细,造型工整丰富,洁白无瑕,刻纹繁盛而弥足珍贵。商代晚期,白陶的烧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白陶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最多。此时的白陶不仅选材精细,制作也相当规整精美。陶器表面饰有饕餮纹、夔文、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图案,其造型和纹饰均仿当时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的白陶是当时的陶瓷瑰宝,也是中国陶瓷的瑰宝。商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现,白陶迅速衰落。

商代陶器的烧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江南地区出现了比馒头窑更先进的新型陶窑?隆尧。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和江西婺城发现了商代的龙窑。这种窑子一般都是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体呈长斜状铺设,自下而上形似龙,故名龙窑。龙窑与横窑、立窑、馒头窑相比,有很多优点:靠山向上倾斜的窑本身,自然抽力,火力强,通风强,升温快;窑的长度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从而增加窑的烧成能力,窑内更容易保持窑气,使商代的陶器有了很大的发展。釉陶是一种加入了一些天然矿物质和植物(如烧碱、石灰、草木灰等)的陶器。)涂在陶坯上,烧成陶瓷釉。这种釉陶呈灰色,坚硬致密,表面有一层透明的蓝釉,化学成分与粗瓷相似,故又称原始瓷。

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陶器中,还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印花硬陶值得一提。印硬陶也是陶,但胎质比普通泥质陶、混砂陶更细更硬,烧成温度也比普通陶高。陶器表面印有几何图案,故称印花硬陶。其特点是:胎的化学成分与原瓷相似,但含铁较多,容器表面和内部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手表上有许多几何图案;有的有光泽;轮胎是硬的,史圣·金灿轻轻敲打发出声音。这种陶器是在夏朝遗址中出土的。西周时期见证了印有图案的硬陶的发展和繁荣,包括罐子和祭坛,其中一些高达9厘米。春秋时期的浮雕硬陶继承了前代的发展。印花硬陶是一种具有原瓷某些特征的陶器,是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战国陶器

灰陶仍是战国时期最常见的陶器,用途广泛,包括日用器皿、陶器、建筑陶器和少量陶器生产工具。

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水壶等炊具为填砂灰陶。一般烧成温度高,胎质硬。常见的器皿形状有:炊具用的壶、甑,容器用的壶、罐、碗、瓮,餐具用的碗、豆、杯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不同国家的陶器在造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制了大量的大规格陶器,如高82厘米、口径465,438+0厘米、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的壶,说明此时陶器的成型和烧制技术已经非常高,为烧制高大的秦兵马俑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丧葬制度的变化,贵族逐渐用陶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祭。因此,在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迅速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陶俑。陶器主要有鼎、豆、壶、芦苇等。而且制作精良,朱的打磨、暗花、刻线等装饰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陶技术,促进了制陶业的发展。特别是战国陶俑的出现,开创了中国陶器的重要品种,影响深远。战国陶俑的特点是体积小(5-15 cm高),温度低,制作粗糙,有的还留有明显的划痕,非常原始。

印硬陶仍是战国时期重要的陶器品种,分布广泛,尤其是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此时印花硬陶的烧制技术提高,胎体基本烧结,胎体坚硬,多为紫棕色或砖红色。器皿形状不多,主要是坛、罐、罐(口大圆深)、罐、碗、坛等容器。装饰纹样以米粒、方格纹、回文、螺旋纹、绒巾S形纹为主,前期常用的曲尺纹、云雷纹少见。由于各地文化传统不同,器皿的形状和图案各有特色,有的还大相径庭。

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首先,战国艺术陶是先秦艺术陶的最后阶段,也是先秦产品向秦汉产品的过渡。其次,由于厚葬的盛行和陶俑的兴起,艺术陶的制作出现了新的趋势。这种牺牲叫做。明器?,也就是明器。“礼记。《谭公》说:?叫明器,也叫神器,说神器的人和活器不一样。?目前,河南洛阳、辉县、山西长治、山东临淄、山东平度等地均有陶俑出土。这些兵马俑直接开启了秦兵马俑的发展。

秦汉陶器

1,秦始皇兵马俑

在秦代,陶器皿非常稀少,一般只有属于原始瓷器的坛子,而属于灰陶的有坛子、蚕形壶、瓮、鸭蛋壳和一些建筑陶器。相比之下,秦代艺术陶器的生产繁荣而独特。从1974到1976,在秦始皇陵东墙外的临潼西洋村发现了三个大型陶塑兵马俑埋葬坑。这些兵马俑和真马一样大,有7000多件。这一伟大发现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包括兵马俑、武士俑、车马俑。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注重俑各部分的细腻表现,以尽可能地表现出俑的完整风格。所以在艺术表现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这是对先秦雕塑艺术风格和先秦陶瓷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真人真事和形体特征的准确把握。秦始皇兵马俑主要由塑料制成。这种塑料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采用一种成型的方法,使兵马俑的人物具有圆润、比例和谐的特点。除了雕塑之外,还有一种雕塑的表达是在俑的细节轮廓上。这种表演不沉溺于琐碎的描绘,而是注重突出俑的个性和整体气势。如战服的褶皱,随风缓缓飘动的质感,与俑的英武无敌气质紧密契合。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灰陶作品,是中国北方陶俑浑厚、古朴、明快的洗练风格的最辉煌的杰作。秦兵马俑作为陶器的一种,其制作方法和工艺,集中了中国自商周以来数千年的制陶技术成果。通过把模具和塑料结合起来,把它们分成各个部分(头、手、脚、躯干等。)把它们制作、贴合、粘合成第一个轮胎(叫定型),然后表面覆盖细泥,形成青蛙。在烧制方面,从秦兵马俑的特点可以看出,其制作时胎泥成分严格统一,干湿程度十分适宜,温度恰到好处,陶色统一,真正达到了当时制陶的最高水平,说明当时已经建成了一个体积相当大的窑炉,可以精确控制窑内烧制的还原气氛。

2.汉代陶器:铅釉陶器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器的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过去。西汉陶塑继承了秦代的艺术风格,深邃雄伟。西汉时期出现了更具特色的独立俑,包括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这个小雕像就像戴着围巾,垂着红色的飘带,穿着红白相间的衬衫,穿着黑色的盔甲,扎着腰,踢着高筒靴。这个小雕像以其简洁、精炼的手法和明亮的色彩突出了指挥官的气息,非常感人。但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可能是东汉的说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塑造了一个个眉飞色舞的说书人,五官舒展,上身裸露,肚子鼓鼓的,胸脯鼓鼓的。左臂持鼓,右臂持棍指向前方;右脚蜷曲,左脚向前伸。正如汉代傅毅在《舞赋》中所说:?论他的诗,不如听其声,不如观其形。?以东汉时期的四川陶俑最为典型,其造型生动,技法古朴精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温度低,胎松。

汉代陶器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制作。中国的釉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发现,但很少生产。西汉宣帝称帝后,更多地出现在关中、河南一带,成为汉代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东汉时推广到全国各地。这种釉陶的基体是陶器,釉料是以铜铁氧化物为着色剂,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釉料。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多为700℃,故称低温铅釉陶。铅釉陶器的特点是熔化温度低,高温粘度低,流动性大,能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的釉面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性强,指数高,光彩照人,装饰效果高。由于烧成温度低,基质弱,釉中铅含量高,大多用作装饰器皿和明器。汉代几乎全部作为明器使用,器形有:鼎、盒、壶、仓、炉、井、水缸、磨、亭、池等。汉代大量铅陶的烧制成功,不仅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色,而且开创了我国低温釉陶大规模生产的先河,对我国汉代以后的陶器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三彩和宋明时期的釉上彩都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3.瓷器的外观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瓷器的出现。虽然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原始瓷器,但中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却是在东汉后期才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金华等地发现了许多东汉晚期的青瓷窑址。据测定,这些窑址发现的陶瓷砖的烧成温度已达1310℃左右,抗折强度为710 kg/cm2。瓷基体具有硬度高、半透明、耐腐蚀、易清洗、外形美观等特点。因此,随着三国两晋时期瓷器的发展,它很快以绝对优势取代陶器、青铜器和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用品。

魏晋南北朝陶瓷艺术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陶瓷艺术开始走下坡路,瓷器艺术的发展逐渐壮大,而所谓?南方,蓝白?现象。?南清?意思是南方以浙江为中心的瓷窑烧制的青瓷清澈如湖水;?北白?意味着河南、河北的瓷窑烧出更多洁白无瑕的白瓷。然而,这只是一般情况。因为白瓷的制作是北方工匠在学习南方青瓷烧制的基础上发明的,他们不仅烧制白瓷,还烧制青瓷和黑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生产也明显分为两个部门。南方生产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和殉葬,风格简单,形式精致活泼。北方生产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这些产品的显著特点是生产新颖的器皿,如盘口罐、双耳罐、四系列罐和水果盒。风格一般是简单朴素,但也受到南方制作工艺的影响。南方陶器一般是灰陶和红陶,施釉技术不是很发达。因为北方陶器以铅釉陶器为主,所以更注重釉色工艺,如黄釉底加青彩,白釉底加青彩,或多种颜色并用。这些施釉方法影响了唐代三彩的釉色特征。南边的陶仓很有特色;北方的艺术陶器以俑为代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方灰陶侍女、北方彩绘萨满巫师、北方灰陶老妇等。

隋唐陶瓷艺术

1,唐三彩

隋唐时期是中国瓷器高度发展的时期。相比之下,陶瓷艺术的发展除了盛唐的瑰丽色彩外,开始走下坡路。

唐代艺术陶器是盛唐社会精神面貌的写照,体现在唐三彩雕塑艺术的成熟与豪放。唐三彩艺术陶器在洛阳、陕西珙县、陕西甘陵、陕西xi安等地均有出土,其制品一般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人物、马和骆驼是唐代三色画中的主要人物,其中以人物居多。人物分为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男性俑包括商人,胡俑,奴隶,公务员和战士。商人、胡人、黑奴等形象的出现,是当时社会与外界,尤其是与西域各民族相互贸易、友好交往的写照。唐代的女俑主要是仕女俑。陕西王家坟唐墓出土的女俑,高髻,左手持镜,右手有指。该产品特别注重酱、白、绿等颜色的搭配,突出了女俑服饰的优雅与魅力。而Xi安县玉亭惠墓出土的女俑,双手藏于袖中,胸前拱起,面部丰满,体态丰腴,神态端庄,色彩艳丽。唐三彩中的女俑虽然在形象类型上少于男俑,但却能因其鲜明的形象特征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三彩的马俑和骆驼俑的形象非常生动传神。此外,在唐三彩艺术陶器中还有天王雕像、墓葬动物和一些小动物雕像、模型和装饰品。

2.唐三彩的釉与成型。

三彩是从单色釉经过变色釉发展而来的,从汉代铅釉陶的发明到唐代三彩的出现,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从汉代到隋唐,单色铅釉陶器被用作明器。即使在从最流行的三彩陶器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唐代墓葬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单色铅釉陶器。单色釉后来发展为变色釉,即各种颜色和釉施于一器,或黄、绿、棕并用。这种工艺以一种色釉为基础,再在基础釉上添色,不同于唐三彩多种色釉的施釉方法,但无疑为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三色釉其实是一种多色釉,黄、绿、白、红、蓝、黑等釉同时施入。经过交融、流淌、绽放,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壮丽画卷。

唐三彩艺术陶器中塑料的构成表现在揉捏和成型两个方面。前者多见于人物产品,后者多见于马和骆驼产品。一般模压制品都是手工揉捏,不特别强调人物的协调性,更注重刻画个性特征和动态特征。成型品一般是通过印刷成型,所以一般能表现出一致的比例特征。雕刻的构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成型品成型后,图像轮廓和细节结构还是比较模糊的,一般需要仔细雕刻才能让这些轮廓和结构清晰的显现出来。比如马的眼睛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经络,通过雕刻可以相对突出。虽然成型的产品不求轮廓清晰,细节组织生动,但为了生动地刻画出来,精心雕琢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激动的眼神,翘起的胡须,微张的嘴唇,这些都显示出雕塑家的痕迹。

唐代以来陶瓷艺术的发展

与蓬勃发展的瓷器艺术相比,唐代以后的陶瓷艺术发展基本乏善可陈,只有明代的釉陶、假花、紫砂陶值得一提。

琉璃和法华是我国古代陶器的代表品种,在明代达到* *。山西省大同市东街的九龙墙是明代最著名的彩色玻璃制品。整面墙用黄、绿、赭石、紫、蓝等多种颜色的玻璃砖砌成,颇为壮观。明代假花的产品主要是一批佛像和神像,如弥勒佛、观音像、真武大帝像等。

明代民间陶瓷业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器的繁荣。紫砂陶器是一种用紫砂泥制成的硬质陶器。这种陶瓷制品外部不上釉,但外观古朴典雅,随着使用表面变得越来越光滑,富有民族特色。紫砂陶茶因具有泡茶时无异味、盛夏不酸败、耐寒耐热性能好、突变性能好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紫砂陶器以江苏宜兴最为著名。但紫砂陶器为文人墨客所珍爱,民间并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