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中山路的故事?

短短的中山路承载了很多历史。要穿越这片历史迷雾,走进中山路,了解中山路,一定不能错过以下几个关键词。

南门:南门是中山路必提的第一个关键词。中山路以与南环路交叉口为界,分为南段和北段。中山路北段,据家住中山路的“老南宁”说,原来叫南门。这一称谓始于明清;南门和现在的南环路的交叉口叫南门口,也就是现在的中山路南段。最初叫南门外,也叫草鞋街,现在很多老人还这么叫。上世纪20年代,南门命名为中山路时,不包括南门。直到1952,政府才将南门与南门“合并”,称之为中山路。中山路的历史和它与南门的关系,要从明朝说起。

明以前,南宁城重建于宋元丰三年(1080)。原南宁城毁于宋西宁九年正月十一日(1076)交趾(今越南)入侵后。重建后有7个城门,扩建维修后减少到5个:朝天门。元代南宁主要是在宋城的基础上维持,因为战乱频繁,基本没有新的建设。

明代南宁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大发展,人口增加。历史上被称为“小南京”(明代两广简介),城市面积较宋代扩大,越过宋城城墙,向城墙外的西郊和南郊发展。直到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中山路与南环路交界处的城墙上终于开出了南门,故称南门。当时南宁城南的墙在南环路和江北大道(钱江滨路)之间的邕江大桥北岸附近,现在中山路北段从南门到市区大概几百米,有门就有通路。(鲁迅语),这段路因与南门相通而得名“南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山路南段原来叫南门外——是建在南门外的。

明末时局动荡,南门被堵。直到清康熙十年(1671)才重新开放南门。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南门外护城河(位于中山路中段)用石块修筑七座拱桥,光绪四年(1878)重修南门塔。

1927,南门拆迁;1930年拆除南门至观音阁(现南宁电信大楼西侧)2000米长的围墙;1931年后,拆除工程时断时续,直到1950解放初期,残墙断壁才全部拆除。至此,南门彻底消失,只有中山路北段的南门菜市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