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资料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春期。柳宗元的父母已在长安(今陕西Xi安)定居,有一所农房和许多书籍。父亲柳镇是一个官员和顾问,他是正直的和生病的。柳宗元自幼受母亲陆教育。4岁就能读14首古诗。少年时,随父亲去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13岁时写的《李怀光守望崔忠诚、何平》,名字很奇怪。但早年写文章,主要是为了准备考进士。所以他“以字为作”,“用色于作,赞声于声”为能(答魏忠礼《师道》一书)。他曾自称:“我因有好学之志而大有自尊,我佩服古代有大成就的人。”(答龚氏、袁、《为官论》一书)可见他是有野心的。
第二阶段,正式时期。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进入博学多才,吟诗作赋的历程。授予集贤堂权利人物。曾经调任蓝田县尉。不久,他返回朝鲜,在帝国担任监军。他与韩愈、刘禹锡同为宦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加入了主张革新的王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集团当权。柳宗元升任礼部外交大臣,与王等人合作,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遭到宦官、藩镇和保守官僚的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给春立亲王,即宪宗,改名叫雍正。9月,集团迫害王。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魏志毅、韩泰、陈建、韩晔、凌准、程颐也被贬为原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是贬谪到园洲时期。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在永州的九年里,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参观了这个州的风景名胜,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永州八记》、《三诫》、《段太尉轶事》、《甄宓》、《非官话》、《天说》、《天对》、《捕蛇者说》都是这个时候写的。元和十年(815)春,召至京师。三月,出为柳州(今广西)刺史。六月,到了我的岗位,官位略有上升,但土地更加偏僻。他在这里兴利除弊,革新国家,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卒。当地居民哀悼他,并在罗池建了一座寺庙。现在柳州的留侯公园里有柳宗元墓。他虽然政治失意,被贬谪永州、柳州,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南方人经常找他帮忙,扩大了他在文坛的影响。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与其哲学、政治思想密切相关。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王充元气自然论的传统,并以当时的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加以丰富,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元素。在《天说》、《天对》、《非国语》、《论审判》等著作中,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本原是“元气”,没有创造之神。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由于阴阳的运动,人类的运势、社会的混乱和客观的自然现象之间没有奖惩关系。他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强调“势”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上。在《论封建主义》中,他认为郡县制优于封建藩属制,因为它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肯定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反对世袭特权,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他还反对宦官干预政治,要求晋文公保留原提案。在《范明甫宁国诗序》中,
《送薛存义序》中提出官员“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他在主张重视农战记和非官话不借。这些进步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到了唐代,佛教哲学泛滥。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载”(《送佛者上师序》),认为“最高佛法是般若,最大经典是涅槃□”。天下文人会因为想入而想入,不取经典则反。"(《送主南序》)。当他在政治上受挫时,他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求精神解放。《文选》中,碑刻、题跋、笔记、序跋、诗文等佛教著作占一定比例,唐代盛行的禅宗、天台宗、法宗等学说均有涉及,并认同佛教的唯心主义立场。虽然他也认为“无夫妻,无父子,不以种田养蚕为业,若然,虽吾不乐”(《送僧浩初序》),但他和韩愈一样反对佛教,认为它是“怒于外而留之,知石而不知玉”(同上)。他说:“我所取,与《易经》、《论语》相合。圣人虽复活,得不到,弃之”(同上)。他反对的只是那种认为孝为上,遗为贵(《送袁为师序》)的和尚。他从“儒以礼立仁义”的角度看待佛教“法”,说“儒以礼行,以法感兴”(《南岳大明寺法·僧碑》)。这削弱了他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柳宗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也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在散文理论方面,第一,他和韩愈同时提倡古文,对散文的内容同样重视,强调道与散文的主次关系,主张“作家应以明道为鉴”(答魏忠礼《师道》一书)。但“道”的内容与韩愈只讲仁义不同。他认为“达道者,只是耳之事”(《报崔安学者论为文》),“实意为用者,是道辅佐时世之事”(《答吴武灵非官话书》),“以异人(民)为己任”,“以博(霸)助天下”,“凡君子为道而舍。从这一点出发,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学要“有益于天下”(读韩愈《传》后记),主张“文学之用,修辞之用,反讽之引”(《杨评论集序》),强调作品在现实中的作用。其次,他也非常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一方面,他反对片面追求作品因其内容而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书籍因你的贵言而被人称道,作品因粉密而被人以为,无非是虚无”(《报崔安之士为文》),“我夫为书,文采丰富,不顾事实,却以诬责他人而获益,张芝生日丰富,对后人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忽视艺术形式的倾向,认为"无字之言为泥"(答吴武灵《非官话书》),"其言虽俗到可以用,缺乏文采,但动则不固听,自吹其后学,作言而衰,君子无可奈何"(《杨杂文序》)。好的内容必须辅以好的形式,具有艺术感染力,才是完美的作品。第三,他认为写作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懒”、“昏”、“骄”,以避免文章“抄袭”、“驰骋”、“杂”、“骄”之弊(答魏忠礼《师德书》)。他强调“作品多以事迹为根据,以诚为先”(《报袁俊、陈秀彩以避师名》),并指出了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第四,尊重先秦两汉著作,提出学习儒家经典、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并向他们学习,以为可以为我所用(答魏忠礼《师道》一书),但同时也不要陷入“尊古虐今”(以友谈为文)。在诗论上,他继承了刘勰的比兴诗论和陈子昂的吉星诗论的传统,与白居易的《元曲九书》讽刺诗观是一致的。他说:“启发讽刺的话,不如启发别人”(《杨评事集序》),“我因病而感于世沉郁,言满枝叶,可以用之”(答龚氏《沈》)。同时,他接受了司马迁的说法:“诗三百首,大概是由于圣贤愤而为之。此人有克制感,不能明白道。”(《史记·太史公列传》序)他认为“患世之真君子,满腔热情地呻吟着向世人求知,而其逃避之志,不算什么。”所以,那些感到愤懑失意,苦思其志以报时世,以言形之,并引申为歌唱之人,也是在做他们所拥有的,而未能做到他们所做的(《娄二十四士花时咏酒序诗》)。这和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类似。但是,他所说的让他感到愤怒和沮丧的,却是那些决心要用这个世界却做不到的人的作品。这种关于创作动机的论证,与韩愈所谓的“穷词易善”(《静潭唱诗序》)和“自怨其不幸”(《送别孟冬野序》)相比,有着不同的意义。柳宗元的诗文理论代表了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文学创作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部作品,包括诗歌和散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歌。
柳宗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近百篇是骈文,并没有脱离唐代骈文的习惯,但也有像《隋炀帝扬州太守扶南君庙碑》这样的佳作,是唐代特别赠送的。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议论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其中不少是现实内容丰富、艺术技巧精湛的作品,尤其是贬谪南方与社会深度接触之后。
评论包括哲学、政治方面的文章,也有以评论为主的杂文。其特点是笔法犀利,论证准确。《天说》是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主义》和《天罚》是中长篇政论文的代表作。晋文公的《为原论点辩护的问题》、董晔的《堤丰之辩》和伊尹的《解赞五论》是政论文的代表作。特别是《论封建主义》,林纾称之为“古今文学,直接反对”(《韩研究法》)。
寓言继承了庄子、韩非子、鲁《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又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于讽刺和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创造奇思妙想,善用各种动物的拟人化艺术形象来表达哲学或政治主张。代表作《临江麋鹿》、《贵州毛驴》、《永某家老鼠》组成的《三诫》,通过对麋鹿、毛驴、老鼠三种身体状态的描写,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但有波动。《列传》、《列传》等文章嘲讽贪得无厌、以虚声惑人的人,也有嬉笑怒骂的,表现出高度的幽默和讽刺。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传统,又有所创新。一类是关于勇敢正直的上层人士,如段太尉的奇闻轶事,描写了段勇敢与强奸犯斗争,真正关心人民疾苦的动人形象,也描写了骄兵的流氓形态和虐杀人民的罪行。文章充满生命力,一直以韩愈《张中丞传序》说。另一类是描写下层社会被压迫的人物,如《子人传》、《种树骆驼传》、《儿童区传》、《宋庆传》、《捕蛇者》等。,它以进步的政治立场和深切的同情,反映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才华、遭遇、高尚的品格和反暴力的精神,并在真实人物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虚构。桐城派古文家认为《宋庆传》“不小说化”(吴德玄《月初楼古代文学概论》),恰恰表现了柳宗元传记的特点。柳宗元在《读韩愈茅颖传后记》中说:“不为圣人所弃”,恰恰说明他对小说的理解是正确的。这类作品是他的主张的实践。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最受欢迎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些游记是永州贬谪后写的,永州的作品比柳州的好。著名的《永州八记》:西山初宴游记、钴塘、钴塘西丘陵、丘陵西小石塘、袁家可、石渠、石坚、小石城山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作品,画廊式的,表现了湘桂之交的山水,继承和发展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水经注》是一本地理书,客观描写景物,较少表现主观感受。柳宗元的游记将他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由于对客观景物的深刻观察和对惨淡经营的把握,我能准确地反映对象,在艺术思考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的身影中,用被遗弃在偏远地区的美景来表达我的不幸,倾诉我的愤懑和沮丧。除了这种借景抒愤的特点,他的游记中还有对一种宁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了他在极度抑郁中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如所谓“冷峻的外表和眼神,□□声音和耳朵,无忧无虑的虚者和神的寻求,幽深宁静的人和心的寻求”(钴西之丘),“凝神释怀,与万物和谐”(。至于对山水的直接描写,文笔或峭洁,或清丽,有的是“红绿”(《袁家客记》),有的是“绿得刺眼”(《西山宴游记》)。写出山石的形状,或似“牛马饮于溪中”,或似“熊爬山”(《潭西之丘》);画一条小溪的形状,要么是“舟楫若穷,豁然无涯”(袁家柯记),要么是“鱼儿皆游于空中,阳光澄明,影于山石上”(小丘小石塘记之西),都能以细腻的语言艺术地再现自然之美。后世写旅行记者的,常被视为典范。
骚赋也是刘问的特色部分。屈原的骚体,东汉以后,形神俱失。柳宗元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长期被贬谪,愤懑多情,与屈原有相通之处。惩恶扬善,赋,孟贵赋,下狱山赋,吊死屈原文,诅咒尸虫,赦免毒蛇,痛恨国王等。,都是以《离骚》和《九章》的形式,或者直接。(苍平)两个巨型件,天堆和,是模仿和齐发,这是另一种类型。上篇很多地方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回答了《田文》中提出的问题,涉及宇宙和人事的方方面面。后一种以问答的形式,夸大了山西山川的险与实,士兵的实与物产的丰富,归结到唐尧政治清明的主题。这两篇文章在造词上很奇怪,但也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
只有140首诗,都是贬谪后写的。前人对刘诗歌的评价,大多认为其继承了陶渊明的传统,与王维、魏并称“王、孟浩然、刘”。这主要是指他的五首古诗,如杨万里所说的《初春相见耕者有其田》《西居·饮酒·读书·体验》《咏史》《三凉颂》《荆轲颂》等,思想内容相近,语言朴实。“五言诗古体淡雅,却韵味十足。陶渊明、刘子厚也富。”但他也有其他五首古诗,如《初秋夜坐武陵》、《清晨与赵在其庙中读经》、《围岩水幕》、《巷口亭潇湘二水会》、《登州石池》、《望横江入海口》、《坛道深倾向香陵山》、《南溪题》、《与登西山》等。,但他们是在向谢灵运学习。但是,谢与刘的人生经历不同,思想性格也不同。刘的诗美中有苦,同中有异。柳诗歌除了继承陶、谢的传统外,还善于表现慷慨悲凉的风格。《哀吕衡州》、《哀连州外臣司马》等五首古诗,悼同路人,贬谪永贞政变,魏歌颂侠义行为。《行路难》、《东门之旅》、《笼鹰词》、《寄语魏恒》等七部古书,都是写实的,或吟咏仁人志士,或揭露豪杰之恶,或痛斥藩镇之乱,或描写艰难险阻的人生。《崇唐歌》12首,热情歌颂了初唐在反对突厥、吐谷浑贵族军事集团入侵中取得的成就,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形象宏伟,文字惊人,山河壮丽,石破天惊。“上柳州塔送张庭封四郡”等律诗,在唐代七律中颇有名气。《德衡州书》以诗寄之,《岭南之行》、《龙城之狂》、《送别小弟宗彝》,通过对南方奇俗的描写,抒发贬谪生活中的悲凉,而在唐律、绝句中,如在长沙邮局前南楼感老,在浩初随主人游山送亲友进京、 不醉时送信差到驿站,纵使二月榕树叶落柳州,付曹石游襄县,或抒情,或深邃独特,或悠扬悠扬。 可见,刘诗歌是丰富多样的,是不拘一格的。
对于柳宗元及其作品的评价,以往人们多是肯定其作品而贬低其作品,这是因为对王集团缺乏正确的认识。韩愈称赞其作品为“琼居,吹牛一大堆废话”(《刘子厚论》),“雄壮飘逸,似司马子长(迁)、崔(真)、蔡(庸)所不及”(引自刘禹锡《刘军集纪》)后来,从刘□、宋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到清代的张博兴、林纾等批评家都持此观点。为柳宗元赔罪的第一人范仲淹,不仅称他“礼义精准”,还称他为“奇人”;认为王士为国尽忠,“唐书因成败而驳,无以正”(《叙梦序》)。后来,与他关系密切的严友宜、李贽、王夫之、、张等人也为之争辩。在肯定刘问成就的前提下,批评家常拿韩和刘作比较,有的认为刘不如韩,有的认为韩不如刘。如宋祁说“柳州为文之作,或不如韩官部,不靠古,而立足于自身”(注)。《后刘文》、《答程魁》、《古文选序》等著作,大赞朝鲜,打压刘。晏殊、严羽、、刘熙载、等都主张抑汉抑刘。焦循称赞维生素为“唐宋以来唯一一人”(阮元《扬州焦循传》)。陈艳认为“来之不易的杨柳有几种结局:写词无丝毫粗鄙,一也;“结构成你自己的脸,第二;才高,而知颇不犹太,三也;据工具,人不敢言,四也;谨记其优,不涂字从抄,五也。这五样东西都是昌黎所缺的”(《石论文》)。张的《刘》是一部极其崇刘抑汉的作品。然而,大多数学者,除了张之外,都把目光集中在刘问的形式上,无论是对它的提倡还是压制。偶尔会涉及到本文中的思想,如刘禹锡、王肯定无神论,而苏轼、何超则相反。评论界对刘石也有不同的看法。苏轼称之为“外燥而内脂,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诗话),“古朴而古之精,廉颇而味美”(《蜀黄子思诗集》后),肯定了刘诗歌接近陶、魏的风格。还有人过分称赞其为“妙古今”(《王志防诗》),“清词美句不可全,功名随日月争光”(胡载《苕溪渔事后》),“诗圣”(袁宏道《与李龙湖》)。而持扬柳抑韩论者则称之为“精致古诗词,不如朝鲜。”天下大同元时,韩犹德略俗,惟子侯独能言,故非英雄也”(刘克庄《后村诗》)。反之,持褒汉抑刘论者,要么称之为“锋芒太窄,不及汉之壮阔”(徐寅方《诗选》),要么称之为“近乎卑微,尤缺于道”(王士祯《易言》)。
这一集和柳宗元集的版本,都是由刘禹锡编辑,题名为《河东先生集》,宋初木秀出版。《四库全书》所收宋《刘先生训诂集》共45卷,外卷2卷,新编外卷1卷,是现存最早的刘集。现存43卷,他集2卷,外集2卷,宋统宗、张敦义、潘加注的《先生文集》1卷,并有四辑影本,是目前最早的影印本。宋统宗说,45卷本的《新编刘唐作品集》是宋建洲印刷的,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宋代魏怀中编注《刘先生文集》500条,其中《外集》2卷,新编《外集》65,438+0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并有《文远亭》影印本。宋代廖编注的《河东先生集》共45卷,外卷2卷,有补遗、附录等。,是宋代最后的注释。曾有宋唐本幽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明代蒋编《六合东集》四十五卷、五卷、遗注及附录,虽采用旧注,但多为蒋自注。有明三经刻本,四部的排印。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可参考韩愈《刘子厚墓志》、《唐书新旧列传》、《文安里刘先生年谱》(载《刘竹姬列传》五百篇,不包括《月牙堂丛书》)。现代著作,石《柳宗元年谱》(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1957,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第3期,1974)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著作,张的《柳》是一部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的关于柳宗元著作的大讨论,但它强调的是柳抑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