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的发展
经专家推断,青羊戏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发源于安徽省青阳县,与昆曲并列为明代“时尚雅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赣剧、清剧、徽剧、黄梅戏与青羊戏关系密切。徽剧由青阳戏演变而来,青阳戏是青阳戏的支流,京剧由晋京四个徽班产生。庆阳戏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阳调在明万历年间由皖南传至江西鄱阳湖。1956年,戏曲史专家黄志刚、吴建伦意外发现了明代青阳调的遗存——湖口高腔。这里“每个村都有青阳腔业余俱乐部,如火如荼。”到1987年,该县青阳戏业余剧团已发展到37个,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2000年,文化部授予湖口“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由于青羊戏限于“口传”,加上艺人的老化断层,各种手写剧本资料逐渐失传、被毁,青羊戏孤独的脉动濒临消亡。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下,青阳县一直在努力抢救青阳戏,多次派员到江西湖口县考察,先后恢复了《送米剪蛾》、《夜候追舟》、《花赠剑》、《思下山》等多部青阳戏传统剧目的演出。“全国庆阳戏曲学术研讨会”在庆阳县成功召开,出版了《古代戏曲新论论文集》、《庆阳戏曲剧种集》。2004年2月,在池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抢救稀有古老戏曲“青羊戏”的提案,得到了市人大和市领导的支持,被列为池州市重点提案。6月,中央电视台《中华文明》栏目组来我县拍摄《青羊戏》,在CCTV 7播出。近年来,县文化局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对我县青羊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杜村青羊戏业余剧团进行指导。得知庆阳戏在我们县并不是“绝对有名”,民间还有不少残迹,一行人兴奋不已。2005年,青羊戏艺术展室初步建成,并向文化部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评审后获准对外宣传。
目前,我县青阳腔的研究、发掘和整理工作仍在积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