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归有光坎坷的科举之路(完整版)
从隋朝开始,再到唐、宋、元、明、清,科举给士子们带来了很多眼泪。
明代大才子、“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年纪轻轻就敢向当时文坛领袖、同乡王世贞挑战。然而,在科举的路上,归有光却苦不堪言。他一生中参加了9次考试,最后在60岁时中了秀才,但仅仅6年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什么运气?人生?
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开始的时候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归有光作为一个才子,早年就才华横溢,不同寻常。九岁可以写一篇文章,十岁可以写一千字。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基本的考试叫做子弟考试,它有三个阶段,即县考、通考和书院考。参加这三门考试的人被称为童生,通过这三门考试的人被称为“学者”。正式来说,他们获得了“学生”的资格,可以正式开始科举之路。同时,如果成为秀才,可以进入当时的官办学校深造。而且成为秀才后,连最基本的“功名”都有了,就进入了文人阶层。有一些特权,比如免徭役,见了县令不下跪,犯错不随便处罚。
学者分三等,最高的一等是孩子考试成绩最好的一等,也就是说学生按月由政府供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始吃公家饭了。其次,第一节课叫“增殖”,就是扩大学生数量。没有“公粮”。二类学生称为“加试生”,即所有通过考试的人。
如果和今天比,这三次预科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初中。
这种预备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从小就才华横溢的归有光,14岁开始参加童生考试,很可能考得并不顺利,但最终成绩辉煌。六年后,也就是归有光年弱冠之年,我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考了第一名,被加为苏州府学生。此时,读万卷书的归有光对未来的路充满了信心。带着第一名,那年去南京参加了正式科举的第一关:乡试。然而,踌躇满志的归有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取得乡试后,正式科举之路的第一关,一般在各省省会举行。如果这条路通了,就是所谓的中举。《儒林外史》中的著名学者金范参加乡试,中考后被称为举人大师。他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180度大转弯,下辈子叫他文曲星。
乡试每三年在秋季(八月)举行,因此也被称为秋微,主考官由皇帝派遣。只有通过大学考试并获得学生(学者)资格的人才能参加。一个通过了乡试的学者被称为举人,第一个名字是谢园。
原则上,所有举人都有资格被选为官员。即使没有当选官员,也是当地的名人。当他们遇到裁判官时,裁判官也应该给他们让座。所有举人都可以参加第二年春天在北京举行的考试。
弱冠之年,踌躇满志的归有光从苏州赶到南京参加乡试。这时,命运给了志在必得的归有光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失败了。而这一个接一个的耳光,是连续五个。取得乡考后,每三年举行一次。每一个耳光都是三年的时间,都是三年的苦学。直到第六次去南京,命运才有了转机。此时,时间匆匆流逝15年,归有光已经35岁,从第一次参加省考的弱冠到现在的中年。
今天高考考了六次。这15年,归有光一定过得很艰难。从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到一个刚刚涉猎沧桑的中年人,归有光的见识无疑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他的内心大概是苍凉的,千疮百孔的。
幸运的是,经过15年的坎坷试验路,命运此时向归有光微笑。他在参加第六次省考时,认识了他的贵人——当时的考官张志。张芝非常欣赏归有光的文章,认为归有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说他是汉代著名的儒家贾中书,视归有光为国士。在归有光的第六次省考中,归有光作为举人名列第二。
归有光经过15年的长途跋涉,终于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此时的归有光,以其在江南的学识,早已声名远播,尤其是归有光的古文创作,在当时被誉为“昆山三绝”之一。过了举人,归有光把注意力转向了遥远的首都。十五年前沾沾自喜的感觉在归有光的心里萌芽生长。他对自己通过科举报国路上的下一站充满信心。
科举,官方科举之路的第二关,在北京举行,参加的都是取得乡试后的高中考生。省考结束后,全国考生将从四面八方汇聚北京,参加省考结束后第二年春季举行的考试,一展身手。
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省考后的春季和次年三月,所以与省考相比,称为“秋魏”、“春魏”。所有的考试都在北京举行,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两个考官,主考官和副考官。录取人数300人左右,录取的叫龚氏,第一个叫慧远。
归有光,在乡试后高中的那个冬天,收拾行囊,去北京赶考。在我的想象中,归有光应该是沿着大运河向北航行的。归有光在北上的路上,想想自己这么多年苦读诗书,想想张芝在乡试后对自己的评价,一定是充满自信的。他觉得命运让他努力学习了十五年,他一定有自己的安排。这十五年的积累,足以报效国家。一路听着大运河声音的归有光,绝对不会想到,还有更长的磨难,还有越来越长的等待,甚至相当于一辈子的等待...
归有光第一次进京赶考,以失败告终。三年后他才能再次展示他的才华。在孙山声名狼藉的归有光回到家乡后,开始一边讲课,一边准备三年后的考试。当时归有光在江南已经小有名气,四面八方的光棍们纷纷前来听课,足有数百人。读了不少文史的归有光,说起经典,说他的渊博学识和宏大论述,让下面的光棍印象深刻。读书、讲学、谈道,让归有光更加出名。国内外学者都尊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虽然没有科举成功,但在读书学习方面却是天下闻名。每一个名满天下的人,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的支持者。站在归有光身后的是他的妻子王。在归有光安亭讲学期间,王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归有光能够专心学习。
或许,命运在打开了归有光的秀才之窗后,暂时关上了科举之窗。著名学者归有光在三年一度的考试中屡屡落榜,但他的文章就是入不了考官的法眼。其实仔细想想,并不是归有光的文章不好,而是他不懂考试,或者说虽然懂,但君子有所为。归有光想靠自己的学识敲开考试的大门,但是门里等的人太多了,他做不到。
乡试后,将归有光列为第二,视其为国士张志。后来,他去北京当了总理。他对归有光一直很关心,听说归有光三番五次在考试中不能脱颖而出,感到很遗憾。明朝造假之风甚嚣尘上,张芝一定心知肚明。他必须明白归有光屡次落马的原因。归有光里有这么一个人,有恩于相见,却不愿去拜访他,去散步。据相关文献记载,张芝听说归有光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他想让归有光在北京走一走,但归有光就是不愿意,不肯低头,不愿意在他的科举考试中掺杂一点点没学过的东西和诗书。我宁愿忍受一次又一次坠入孙山,也不愿让我充满诗意和知识的身体弯曲。
据说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个受宠的太监。他听到归有光的名字后,让他的侄子去归有光那里学习和研究,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邀请归有光到北京“坐坐”,但归有光都拒绝了。在学官的道路上,归有光似乎是个洁癖。他自己把所有的“捷径”都堵死了,他一定知道剩下的路有多难走。
归有光就这样走上了科举之路。虽然很难,但他心里问心无愧。虽然颠簸,但他只有前进。这条路一直走了二十五年,直到你到了你的年龄。这期间,归有光四十三岁,他最宠爱的长子不幸去世。仅仅一年后,他站在身后默默支持着勤劳的妻子王,离开了归有光。归有光一生有三任妻子,王是第二任,陪伴归有光十六年。但遗憾的是,归有光在他的代表作《轩轾》中所写的妻子并不是王。归有光的第一任妻子韦时,在归有光23岁时嫁给了归有光。从《吉翔·宣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归有光与魏氏的关系很好,但也是令人失望的。仅仅过了六年,魏氏就离开了归有光。在《吉翔宣志》中,归有光表达了他对第一任妻子魏氏的忠诚:
句末道:“院中有一株枇杷树,内人死的时候栽在手里。现在它像封面一样优雅!”特别感人。
在《吉翔宣志》中写下这些文字时,归有光大约32岁。归有光在第一任妻子去世三年后,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当时离归有光升入南京高中还有五年时间。在归有光在北京考不上,在家乡讲学的那些年,正是这个王操持家务,让归有光专心学习。在默默陪伴归有光十六年后,王也离开了人世。第二个老婆那么勤快,归有光一想到这两个学习后的好老婆,一定会心痛!十几年了,那棵苗条的枇杷树一定还在。看着这棵树,归有光一定想起了他刻苦读书、训话的那一天,还有两位妻子尽心尽力的照顾自己。现在,站在他身后的支持者都走了,前路依然艰难坎坷。
八次失败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六十六的归有光再次进京,第九次参加考试。命运之神终于被归有光的坚持所感动,打开了那扇关闭已久的窗户。归有光终于通过了考试,成为了贡士,终于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进宫考试了。
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岁为进士,三十五岁为进士,六十岁为贡士。四十六年后,归有光终于到达了这条路的最高点——进宫考试。
宫廷考试,又称听考,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结束后两个月(5月)举行。参加人员是通过考试的300名龚氏,地点在法院上方。一般情况下,皇帝亲自担任考官。录取分前三名,甲录取三人,赐“进士纪”称号。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由翰林院编辑,第二名为第二名,第三名为谭华,第二名和第三名由翰林院编辑。二甲录取了几个学生,被授予“进士出身”的称号;前三名还录取了一批学生,给他们冠以“同道进士出身”的称号。二、前三名的第一名叫传传,第一、二、三名统称进士。除了状元、第二名、探花,其余的进士都重新参加了科举,学习圣旨所写的诗词赋。庶吉士被选为擅长文学和书法的人,其余的人分别被授予大师(各部工作人员)和知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想得到校长、县长的职位,还得经过候选人、候补人。运气不好,终身不当官。进士榜之所以叫榜,是因为它是用黄纸写的,所以叫黄甲黄榜,也叫晋榜。古代所谓提名进士榜,是指通过考试的进士。
一般来说,“联众三元”指的是在乡试、国考、殿试中取得第一名,即谢园、会元、状元。名城苏州古城有个地方叫“三元坊”,其中“三元”是三个连续三元的三元。这个地名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白前的苏州人,他在乡试中中了三元。除了赢了大三元,白前还赢了小三元,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县、政、院考都是第一,俗称小三元。大三元加上小三元,一共六个第一名,号称六元冠军。在中国科举史上,有两个人得此殊荣,一个是清代苏州的白前,一个是明代的黄冠。这个黄冠比白前更强大。他连续赢了六元,中间没有停过,每次都是第一名。而白前却在小三元和大三元的考试中多次落榜。黄冠27岁的时候是高中状元,白前47岁的时候是高中状元。
归有光,经过40年的科举考试,终于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能够参加宫廷考试。最后中了状元三名,被封为浙江偏远地方的知县。归有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水平。第二件事是惩治恶官,平反冤狱,得罪了很多人。归有光为人正直,不奉承有权有势的人。如果他老板的命令对人民不利,他就会被耽搁。他当了两年多的县长。63岁时,归有光被调到顺德(今河北邢台)任法官,管理马正。这种调动,名义上是升职,实际上是打压归有光。归有光对这一调动非常愤慨,连发两封信要求辞职,但都被扣压,联系不上,无奈赴任。归有光到岗后,建了一个泥屋,整天躲在里面表达不满。马法官是的闲职。研究了一辈子的归有光没有浪费这点闲暇时间。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相关的史书,并亲自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轶事,编纂了一部完整的《马郑智》。?
在归有光生命的最后两年,命运之神彻底放松了他的苛刻。归有光迎来了人生的高潮——他进了内阁,当了文学侍从。这是最适合归有光的位置。这时,归有光很高兴,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多读点书,多了解点事,多做点事。但遗憾的是,命运没有留给他更多的时间。
归有光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在举人的时候,就敢于挑战当时文坛领袖也是老乡的王世贞。他反对王士祯一味复古,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他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就是自然,就是不做作,给当时枯燥的文风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的《往事简述》、《脖子之谜》、《寒花之葬》都是让人落泪的深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