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学有哪些难点?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对难点的处理,往往差强人意。教学设计有难度,却成了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学生无从下手,只好冷眼旁观。怎么解决?笔者认为应搜集相关资料,认真挖掘,设置适当的教学情景,制定有效的突破措施,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努力突破难点。

一、材料分析法。这是突破困难的常用方法。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解决困难,顺利过关。比如如何理解古代亚非文明这一课中《汉谟拉比法典》的精髓?对于刚接触世界史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引导学生查阅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用来还债;如果一个奴隶胆敢对他的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将被割掉;如果理发师未经奴隶主允许,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会被砍掉...在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中,不难理解“它是一个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件”,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制度。用材料分析法解决难点,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从历史中讨论”的思维习惯。

第二,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用来理解事物的一种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础”。比如近代的两次甲午战争,基本情况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很难总结。如果把两场战争的领导权、群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各方面放在一个表格里比较,那么上述不同的结局自然会出现。这种对具有相同特征或相似性质的历史事件的比较,在相似中求异,在不同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三,分层提问法。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我们不妨按照难易程度分解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梯度递进,由难画起,由易到难。比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100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家制度和政权问题以及国家政权性质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步骤:(1)18年3月革命中哪两个班面对面打起来了?(2)巴黎公社有哪些组成部分?(3)公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是为哪个阶层服务的?(4)巴黎公社为什么是无产阶级政权?学生沿着这些步骤越走越深,最后也跟着走。

第四,结构重组法。无论学生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由于各地学生的智力和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教材的某些章节或某个副标题的安排有时令人费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而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结构,大胆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重新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比如《民族政权共存的时代》教材,是按照北宋、辽朝、西夏的建立和南宋、金朝的对峙这两大项来安排的。学生对政治权力和民族关系的理解是复杂的。在教学上,我是按照两大板块来设计的:宋代民族政权共存和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