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分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或文学)四科;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除了语文数外都是必考,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考6选3。
影响:
文理分科制约了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于理科生来说,整天只关注理化生,题海战术,训练逻辑思维。但在表面之下,他们忽略了日常的感悟和文史知识,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对于文科生来说,平时注重历史、政治、文化知识的积累,缺乏思维能力的训练,到了考试就硬背,完全是培养“应试人才”。显然,这也有重大缺陷。
文理不分离有利于学生在中学掌握综合文化素质,在大学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导致没人愿意为高考分数选择个别科目的情况,比如物理,很难综合评价!
2.学术水平测试
改革前:9科集中在毕业当年1月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考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组织一次(含补考),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在高考结束后,选考的三科计入高考总分。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理化、政治、历史、地理六科在高考后排名,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是偏科考生。
最后,从三科中选三门考试,有助于学生培养对该科的兴趣,而不是机械地应试。
3.外语测试
改革前:统考只有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改革后:增加听力测试;高中阶段组织两次外语考试,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两次,分数最高的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大步,两考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是也会形成不好的竞争,就是不管第一次考的好不好,你都会去考第二次,因为无论如何你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你的分数。
4.综合质量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的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参考外,没有任何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记录一个案例,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不仅是自主招生,还有高考。
影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好处多多,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推进教学改革;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优化学校整体工作,突出办学特色。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带来的优势和挑战1。优点: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三门选修科目。
2.挑战:以浙江省为例,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个科目中选择3个选修科目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有35种,如此多的选择对学生在高中的选课和排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于是,有的高中只限定几个选择,开设几门课程,学生只能从这些选择中选课,否则无法开课。
共有35种选择形式,导致学生选课不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而是从科目的难易程度。2017浙江省公布的高考科目发现,物理是覆盖率最高的科目,达到91%。但是学生在选择时会避开物理。2016杭州6月公布的数据发现,选择最多的考试是化学,其次是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技术,物理排名倒数第三。
从志愿填报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要填80个专业志愿。由于批次合并后院校水平更难区分,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没有对院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在志愿填报时可能会出现“一分三专业”的现象,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