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的祖先来自哪里?

作者:谢建国

提起江苏,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鱼米之乡、太湖、苏州园林、大运河、吴语、江南丝竹、淮扬菜、秦淮河、昆曲、阳澄湖大闸蟹、明陵、源头猪...如果要说中国最典型的江南水乡,那就只有江苏了。无论是比历史长,还是比现在的经济,江苏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江苏先后隶属于吴(春秋)、扬州/徐州、吴(三国)、江南东路/淮南路、吴/吴越国(五代)、江南东路/淮南东路、江浙两省、南直隶、江南省。清中叶,江苏由江南省成立。江苏省的名字来源于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名字。

江苏历来分为三个地理板块:江南以南,江淮之间,淮北以北。明代以前,淮北和江南从来不属于同一个“省”行政实体,所以苏南和苏北的风俗、饮食、方言有着天壤之别。相反,苏南离浙江的杭嘉湖很近。

让我们进入本文的主题:江苏人的祖先从哪里来?

1.最早的“江苏人”是谁?

在夏商时期,中国的南方地区尚未开发,仍然是一片蛮荒之地。江苏只是在北方的徐州地区,处于华夏文明圈的外围。从商代末期开始,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开始进入江苏这片土地。江苏最初的文明与“泰伯冲吴”有关。

据《史记》记载,“吴太伯,叔侄,都是周泰王的儿子,与王的弟弟同宗。贤,与子常,欲立与常,故太伯与为野,文身而破,以示异用,以避。、是为季王,而常是为文王。太保是人,自称吴。满静是正义的,因此一千多人已经返回,使吴太伯。”

简而言之:商朝末年,周部落的首领叫顾公其夫,他有三个儿子:太伯、钟勇和李记。泰伯得知父亲想让李稷继承王位,于是带着家人和随从逃到了人迹罕至的无锡和苏州,说自己的文身丢了。李稷是周文王的父亲,泰伯是文王的叔叔。太伯南征后,成为地方领袖,建立了,成为吴国的开国元勋。

以吴太伯为首的从渭水地区(今陕西)迁入的中国人,与太湖地区的满静人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江苏人”,他们所说的语言成为吴语最早的源头。到了春秋中后期,阖闾、夫差为吴王,吴国进入全盛时期。吴王阖闾被选为“春秋五霸”,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进入战国后,吴国先是被越国吞并,后被楚国吞并,最后被秦国所灭。秦始皇统一中国,江苏分属会稽郡、东海郡、泗水郡。西汉时江苏分属会稽、丹阳、临淮六郡。东汉时期,江苏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

孙武创始人孙策

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群起。孙策率领五六千人的军队,迅速击溃扬州刺史,占领江东。孙策的军队主力是北方人,这些军事移民成为东吴建国的核心力量。由于东汉末年中原战乱,江东又有长江天险,所以很多江北的小地主和老百姓也逃到了江东。

东汉末三国初,这批军事移民和北方流民成为第二批大规模北汉移民江苏。而汉人真正大规模迁居江苏,发生在西晋末东晋初的“永嘉杜南”。

二、永嘉杜南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的战争。然而好景不长。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忠继位后,第二年“八王之乱”持续了十余年。混乱的结果是,北方边疆民族大举南侵,匈奴、苗族、羌族、乌桓、鲜卑等纷纷越过长城,迁入华北。随即,“永嘉丧”爆发,西晋灭亡。

此外,华北地区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旱灾和蝗灾,导致“尸骨皆藏于野,无所存留”。为了躲避战乱和灾难,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汉人南迁浪潮,称为“永嘉南渡”。就连昔日繁华的长安和洛阳,在战争、灾难和移民的夹击下,也成了两座空城...

谭启祥在《金永嘉暴乱后的民族迁徙》中指出:“永嘉暴乱造成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1人向南方迁徙;迁徙的结果是,南朝所辖疆域内,其人口有5/6是本地老人,1/6是北方侨民。”

“永嘉杜南”南迁人口高达90万,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1/8,导致南方人口增加了1/6。南迁路线可分为三部分:西部为陕甘移民向湖北、湖南迁移,中部为河南移民向安徽迁移,东部为山东、河北移民向江苏长江南岸迁移。三条路线中,东线规模最大,据学者统计,移民人口高达26万。

谈及江苏移民,谭栖祥指出:“其中山东占绝大多数,河北次之,河南、山西、陕西次之,唯独甘肃缺席。本省和安徽省,淮南北人多,江南北华侨多。到外籍人士聚集的地方,江南以江宁、镇江、武进为最多,江北以江都、淮阴为最多。”

江苏方言地图

因为在镇江、南京和常州西北部,移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土著的数量。东晋以前,这些地区原本是纯吴语区,但由于移民规模大,当时大量北方官话涌入,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峡江官话(江淮官话),兼有北方官话和吴语的特点。

由于南京多次成为中国南方政权的中心,后来形成了南北兼容并蓄的“金陵文化”,与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一起,构成了江苏“吴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安史之乱后的北方移民

“永嘉南渡”之后,江苏在南北朝、隋、唐初之后都没有大规模的移民。直到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中原战乱状态持续八年,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达到654.38+0万,超过“永嘉杜南”的规模。

“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受战争影响最大,因此移民南迁的规模也最大。至于移民的地点,与永嘉杜南不同,这次移民几乎涉及所有南方地区,有的远至岭南和福建。整体来看,大部分迁往江南、四川、江西、湖北,尤其是江南,接收移民最多,占当地人口的20%至30%。

在广大的南方地区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时间是最早的,之前也有大量汉人迁入,通过大运河和长江可以很容易地从北方到达,所以江南地区成为“安史之乱”中移民的首选。《全唐书》记载:“天下衣冠,避吴栋,永嘉南迁,不在此。”江苏的南京、镇江、苏州,安徽的宣州、漳州,浙江的绍兴接纳的江南移民最多。

以南京为中心的沿江地区,一直是北方人南迁的中心。镇江恰好在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很多北方移民从运河南下,迁居到这里。苏州位于长江和太湖之间。当时有76000户,其中安史之乱后移民约1/3。

与以前的移民相比,安史之乱后的移民规模虽然大,但移民数量并没有超过土著。因此,与塑造吴文化的“太吴”和塑造六朝文化的“永嘉”相比,这些新移民逐渐融入了当地文化,但并没有“同化”当地固有的文化习俗。

第四,靖康杜南

唐朝末年战争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江苏的大部分地区最初属于吴国,后来属于南唐,而苏州一直属于吴越。从五代到北宋,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移民,但从北宋末的“靖康之乱”开始,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移民——“靖康杜南”。

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分为“靖康之乱”、南宋金与金对峙、南宋蒙元对峙三个时期。据吴·《中国移民史》一书记载,“靖康之难”导致北方人口锐减654.38+05万人。除了死于战争的人,7800万人逃到了南方。根据历史文献对移民的统计,江南有808例,江西有215例,福建有144例,也就是说江南(包括浙江、苏南、皖南、上海)、江西、福建接受移民的人数最多。

开封是北宋的首都。中原地区的人,包括宋朝的皇族、朝臣、贵族、军队,都可以通过黄河、大运河很容易地南下到长江以南。进入南宋后,江苏分属两个国家:淮河以北属晋国,淮河以南属南宋。

经过这次大迁徙,江南成为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江浙一带的杭州、苏州成为中国“一线城市”。南宋时流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后来变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这次移民对苏南和杭州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北方移民并没有改变苏州作为吴语中心的地位。然而,由于大量的开封移民,杭州的本地方言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并带有明显的北方官话特征。到目前为止,杭州话比苏州话更接近普通话。

动词 (verb的缩写)明清移民

南宋灭亡后,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但好景不长,元末乱局再现。由汉、张士诚、、徐寿辉、朱元璋和明领导的农民起义互相攻击,造成大规模人口损失。

尤其是中原和四川,地处战争的核心地带。战争结束后,它们变得无人居住,于是明政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北方有“槐花”移民,南方有“江西填湖”,从受战争影响较小的山西、江西等地向邻近省份迁移。在江苏地区,也组织了从江南到苏北的大规模移民。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苏北人人去苏州长门寻根寻祖。

苏州长门

苏北很多人把睡觉叫做“去虎丘”,做梦叫做“去苏州”。这种奇怪的现象与600年前的移民密切相关。明朝建立后,苏北人口因战乱锐减,而江南民众一度支持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作为报复,朱元璋强行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40万人迁往苏北。

“一敬天地,二敬祖宗,三敬长门故里!”苏北人从未停止在苏州长门寻找他的祖先。其实和山西洪洞的槐花一样,苏州长门只是移民的中转站。这些移民来自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惠州和江西北部...从苏州迁徙到苏北,从长门进入大运河,是最佳路线。

进入清朝后,中国出现了“湖广填川”、西进、关东、南下东南亚等移民潮,但与江苏关系不大。对江苏影响较大的移民是太平天国运动。

因为苏南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地区,人口损失也居全国之首。太平天国崩溃后,李鸿章视察了苏南:

“查江苏的人,大都半个村子,三十里一镇,烟雾弥漫,鸡犬相闻。今天看平武、景镇路,有几里无居民的,也有二三十里无居民的。有断壁残垣,孤独无力,百事通存。他们都脸色苍白,呻吟着死去……”

运动结束后,一些在异乡避难的流亡者回到了苏南。但由于失去了太多的人,土地辽阔,人烟稀少,很多良田变成了无地。于是在苏南,尤其是西部的南京、镇江、常州,当地政府大力招募苏北农民开荒,招人认地无主。苏北移民远远不够,大量湖北、河南、安徽移民被吸引进入苏南。太平天国以后,苏南接受的移民人数达到654.38+0万余人。

改革开放后,得益于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南经济走在了全国前列。苏州、无锡、南京成为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明星城市,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永久定居。读到这里,江苏人的祖先从哪里来?相信每个读者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