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思想态度和历史评价

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近代杰出的英国历史学家,有影响的历史巨著《罗马帝国的衰亡》的作者,18世纪欧洲史学的杰出代表。

异口同声地称赞

吉本对此印象深刻,他写道:“公众很少会弄错。”在学术界,它备受推崇。第一卷刚出版,休谟就在信中告诉吉本:“这里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一致称赞尊。”后来的历史学家也称赞它。6543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伯利在《罗马帝国的衰亡》序言中指出:“吉本在许多细节和知识群体上已经落后于时代,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不活跃的世界里。但在主要问题上,他仍然是我们超越时代的老师。不必细说他摆脱历史学家共同命运的显著特点,如尺度大胆准确、眼光正确、布局周密、判断审慎、质疑及时,以及对他一贯态度的不朽掩饰。”这是对吉本准确公正的评价。19世纪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弗里曼也指出,吉本一直是18世纪从未被当代研究抛弃或打算抛弃的历史学家。到今天这本书出版已经200年了,人们在70年代末的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的历史杂志上看到了大量关于吉本及其代表作的论文。有的文章从政治、宗教、文学、哲学等角度进一步探讨这部名著,有的文章则从吉本所处的时代、他的历史哲学、历史兴趣、编纂方法等方面重新研究作者。看来这位18世纪的历史学家,又过了一个世纪也没有被抛弃。《罗马帝国衰亡史》原文在中国流传已久。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吉本及其代表作的文章,以吴予希教授的《历史批判与理性主义》为代表(社会科学前沿1982,文章1)。这些文章的共同观点是“吉本的历史批判精神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是一致的,它突出了对传统基督教教义、信条、教规等的批判态度”。这无疑是吉本这本书的精髓。

历史局限性

但作为18世纪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他的历史观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吉本曾写道:“战争和政治是历史的主要话题。”他在这方面的叙述是详尽的,但他很少注意社会经济。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谈帝国的衰亡,很难达到寻珠的效果。此外,他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的影响。书中指出,人的祸福无常,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圣人当道,则国治,暴君当道,则国乱。虽然书中列举了许多起义和暴动,如铸币起义或巴格达运动,但起义群众的声势和作用从未被写过。当然,作者编纂历史的时间早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他不应该苛求这些缺点。作者在使用史料时有时会犯错误,我们赞同米尔曼的态度:“虽然书中有错误,但我认为它永远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中国读者对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中国特别感兴趣。他自己阅读了有关中国的资料。在书中,奥莱兰庆祝仪式时,被列入各国驻华使节名单。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史书上的记载,大秦王安敦向汉朝派遣使节,很可能也是一个商人伪造的。第四十章还有一个关于波斯僧侣奉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之命从中国走私蚕卵的离奇故事,其失实之处已在齐思和教授的《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55,第1条)中得到纠正。《长臂猿》流行已久,英国出版商竞相加印,因此版本众多。外国书商也争相出版译本。在吉本的一生中有过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翻译。前几天又多了不同语言的翻译。也有很多著名学者做了评论。比如英国的Burry和法国的Guizot的笔记就备受关注。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史学界是无与伦比的。中译本最早由王圣祖、蒋猛翻译(商务印书馆,1964),后由李淑玲、徐世谷翻译,并收入《外国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