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的历史渊源
明代五彩瓷的成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石天”是指中国明代的几个著名瓷窑,都呈衰落趋势。虽然仍有不少地区生产各种陶瓷,但从产品质量、数量和产品多样性来看,都比不上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釉中红瓷和釉中彩瓷。比如浙江龙泉窑还在继续烧青瓷,磁州窑的白黑花器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但在釉色和制作工艺上还比不上景德镇瓷器。到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市场的大部分。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瓷窑云集”的繁华瓷器生产中心。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数郡合,不如江西饶俊郡产...如果丈夫是中国血统,知名的猎人都是浮梁县景德镇产的。”当时的景德镇瓷窑遍地都是,生机勃勃。明朝万历年间,王世茂在《二委谭》中记载了当时景德镇的繁华。“万岭声大,火爆苍穹,夜不眠。该剧呼吁四小时闪电镇。”
地理优势
景德镇有着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江西的长江从祁门的大红山向西,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长江中下游,上游距祁门140公里,下游距博阳(曾名鄱阳)90公里。景德镇附近有三条支流:东河、南河、西河。东河发源于浮梁东乡东源山,全长60公里。流经生产瓷器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沙、王刚、鹅湖,在浮梁古镇汇入长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区,全长45公里,流经程村、刘冬、香河、湖田,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西河发源于安徽省治德县,全长约50公里,流经浮梁北乡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器和燃料产地。长江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景德镇陶瓷原料、燃料供应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这可以说是“有利位置”。
自己队伍内部的团结和协调
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许多名窑的逐渐衰落和北方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全国各地有技艺的制瓷工匠聚集在景德镇;外来人才与本地工匠的融合,迅速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自五湖四海,器物成天下”的局面。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皇家窑厂。御窑厂通常由饶州政府的官员管理。大量烧窑时,朝廷派太监到景德镇督陶。御窑厂大量烧制陶瓷,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追求“最精美最精美的瓷器”。
《明史》记载:“御瓷最多烧很久,不花钱。”御窑厂所用工匠技艺高超,“凡烧供使用的器皿等物,须定样制,算人工料”。所以御窑厂的制作非常精美,费时费力,所以制作出精美的五彩瓷器是非常自然的。
明代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洪武、永乐为起步阶段,宣德至郑德为发展阶段,嘉靖、万历为成熟阶段。
洪武至永乐时期
明初釉上彩瓷器很少见,因为景德镇延续了元代主流瓷器产品青花和釉下红的制作。但从洪武釉上为数不多的红色来看,洪武时期的彩瓷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发出了声音,可以说洪武釉上的红色揭开了明代彩瓷辉煌的序幕。
洪武时期的五彩瓷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洪武王朝的御窑厂设立较晚,当时制作的瓷器应该是民窑烧制的。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博物院遗址发现洪武时期釉面红龙纹残片(图2)。“板壁表面绘有两条五爪红龙和两朵云彩。”其构图极富动感,笔法灵动苍劲,龙纹空间排列得当,画云生动,意味深长;胎壁对称,轻薄,反光,内外龙纹叠加为一,显示了明初高超精湛的制作水平。器皿虽小,但花纹布局合理,是明初釉彩制作成就的展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用红色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仅在明初的景德镇出现过。
此外,明洪武的《五彩莲花纹玉壶春瓶》也有着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明中期意味深长的美,看起来粗糙,尺度和比例上的一些细节不够严谨。装饰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韵味,莲花纹绘画粗放活泼,但整体上与元代有较大不同。
至于永乐时期的釉瓷,过去没有五彩釉瓷,只有红色釉瓷,如明永乐皇帝窑址出土的“红色龙凤纹墩碗”和“红色蔡赟龙直碗”。1986期间,冯献明先生曾在景德镇看到一些新发现的永乐彩瓷。这些瓷器有白釉红彩、青花红彩、白孔雀绿彩、白雕酱色、白雕酱色加青绿色、黄地青绿色等。冯先生认为,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说明明末彩瓷多为永乐年间所造。
宣德至郑德时期
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前所未有,纯釉色有釉红色和五彩。有文献记载:“彩瓷始于宣德。”但从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洪武出现了红色。但宣德烧的红比洪武红更鲜艳,色调分浓淡。“玄窑五彩深叠”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浓浓的红色。明宣德红彩八吉祥三足炉出土于河北省安次县。其红颜色为深紫色,深而厚,表面无光泽,纹路粗糙。宣德称帝时,红彩是釉上红彩、五彩的开始,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宣德以后,明朝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历时28年。这一时期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在非景德镇地区的传世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从未出现过可以确认为三代的官窑瓷器。据明史记载,英宗即位于宣德十年正月,曾一度减免征兵和兵役制。御窑厂也停烧了。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都察院奉命挂牌,江西瓷窑禁止烧官青花瓷,到处贩卖,喂官家中。违者处死,全家在口外。“正统十二年,禁止江西饶州府私制黄、紫、红、绿、蓝、白、青花瓷。命都察院罗列余其位,仍有人敢取前禁,首犯将于年内处死。与家人,丁男当边防军,知而不告者,同坐。”景泰五年,“饶州造瓷减三分之一”。天顺三年,“光禄寺请了十三万三千多件瓷器在江西饶州府烧。工部取饶州民之苦,减之八万,从之”。从这些文献来看,正统时期景德镇对瓷器的烧制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个朝代也在减少瓷器的烧制。这些措施必将对这三个朝代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许多学者加强了对明代三个朝代的研究,推断这一时期陶瓷的发展大概有几个条件:一是三个朝代完成后,宣德末年还有未完成的瓷器留下,但仍以宣德风格书写或未书写。这个推断来自成化初年官窑的胎、釉,所绘花纹与宣德官窑相差不大。其次,政局不稳、朝廷内乱、社会经济衰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三,上层统治者的兴趣爱好的变化可能也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在景泰时期,一种铜胎景泰蓝特别受欢迎。这种工艺历史悠久,但在明代景泰时期最为精致和著名。后人称之为“景泰蓝”。综上所述,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代官窑瓷器的烧制确实存在停滞,但从其他资料来看,私窑烧制的瓷器从未停止过。1988年,景德镇在明御窑厂遗址西侧发现了明代官窑堆积层。这一发现将使人们随着研究的深入了解更多的问题。
明成化朝已有23年历史,但景德镇烧制的宫廷瓷器数量非常多。《明史·食料志》说:“景德镇成化,中官浮梁,最多烧御瓷久,贵也。”阿明学者王士行在《广志义》中写道:“宣、成二窑是本朝最好的窑。玄爻以青花取胜,窑色淡,颇如画,故不宣。”《博物学概论》云:“一窑无多色。”从这些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件事。一个是成化年间大量烧制御用瓷器,一个是五彩瓷的质量越来越精美。但成化窑瓷器更引人注目的是斗彩。还会有另一种关于争色的叙事。为了便于研究,按照惯例,在陶瓷装饰中使用青色作为颜色的作品称为五彩瓷。
成化时的五彩,已经相当成熟了。英国大卫基金会收藏的明成化《五彩荷塘鸟戏纹盘》内外用红色颜料勾勒,不使用青花勾,而盘纹中的荷花图案则使用色彩鲜艳的进口绿色材料。图案以鸳鸯荷花图案为主,构图精致活泼,画法娴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使用了大量的黄色。主要图案以黄色为主,然后渲染成红色,使色彩更加丰富厚重。这件彩瓷印证了所谓明代彩瓷“红上黄”的画法,这种画法起源于成化,而非嘉靖。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代弘治彩瓷基本上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种是雕花填色。雕花填色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刻出所需的图案,施透明釉时留下刻好的图案,高温烧制,然后在白釉裸胎的瓷器上涂上,低温烧烤。典型的例子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弘治五彩龙纹盘。釉下彩胎上雕有龙纹,釉面绘有孔雀石绿、明矾红、黄色,表明五彩釉的制作已进入成熟阶段。另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黄绿色器“娇黄地上的花绿高足碗”,口窄、碗壁深、圈高;碗外壁饰双龙戏珠,间有云纹;内壁光滑不加雕饰,薄胎黄釉,花纹填绿。碗心有四字篆书,填以青绿之色。这些白色和黄绿色是弘治最重要的品种。
明代郑德时期烧制的彩瓷,其造型和装饰除了继承前代的传统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郑德王朝的独特风格。郑德五彩画是一种在白釉上直接画出五彩图案的工艺,应用广泛。郑德白釉五彩器皿制作精良,常用红、绿、黄。绿色多为绿色和孔雀绿,绿色为淡闪黄色。有些物体用黄绿色和红色装饰,或用配色来衬托装饰图案,增加装饰画面的活泼感。
郑德五彩瓷的装饰,除了传统的花鸟、龙、翼龙图案外,还装饰有阿拉伯或伊斯兰的图案,这也成为郑德五彩瓷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嘉靖至万历年间
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明代彩瓷在嘉靖、万历年间已经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都相当可观,开创了彩瓷生产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明代嘉靖朝瓷器产量最大。由于实行“官烧民烧”,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争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出口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景德镇陆涛》记载:“作好考,无事。”嘉靖的釉色有红、绿、黄、紫、孔雀兰、黑,其中红、绿、黄为三大主色,也有金彩等五彩器物。嘉靖《五彩云鹤纹罐》器形浑圆饱满,纹饰粗犷豪放,以青花绘红、绿、黄三三色;黄鹤先以红色勾勒,再以黄色、杂宝、花卉填充。主题装饰分别绘有变形的荷花花瓣和芭蕉叶。整个画面温馨而不浮躁,典型地表现了嘉靖五彩缤纷的特点。
嘉靖五彩瓷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和水波祥云的图案,有以花鸟为题材的图案,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用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质牢固,釉面光滑。主饰绘四匹马,形象夸张简洁,极具动感。其他装饰图案有彩云、海水图案,整幅没有使用青花,是纯粹的过釉彩作品。
在国内外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器代代相传,其中不乏大器,如大壶、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皿,多有六字青花楷书。
明代万历窑的彩瓷还是以前的风格为主,没有新的创造。万历五彩斑斓的装饰一改前代构图清新稀疏的风格,密密麻麻的图案盛行,尤其是镂空工艺。装饰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白鹿等图案。也用雕塑来表现,有道家色彩。此外,以吉祥内容为主题的吉祥语,如福、禄、寿等使用较多,表现出通俗化、庸俗化的意味。《博物学概论》;“空无一物的图案,充斥着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镂空工艺与五彩瓷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明代五彩瓷的新品种。万历的五彩镂空云凤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采用雕画结合的装饰手法,图案密集,但不混乱。雕刻工艺与绘画巧妙搭配,色彩温润。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使整个器皿华丽。
嘉靖和万历五彩器物的共同特点是纹饰密集,色彩艳丽,制作工艺和形制相似,所以常被归为一类器物。而嘉靖五彩瓷多采用孔雀绿颜色,万历五彩瓷则不然,这是两个朝代的重要区别。
明代五彩瓷汲取了近千年来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华。从起步阶段到发展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五彩瓷无论是颜料、绘画工艺还是烧制工艺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万历青花瓷的特点: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疏松,胎体厚重,坯体不规则变形;
2、青花瓷釉色:早期浑艳,青紫。中期兰花闪灰,发色渐浅。后期,蓝色呈灰色,有许多晕圈;
3.装饰手法,如雕刻、镂空、开孔、雕刻等。,出现在类似铁线描的青花画中。此时画风复杂,主题不明,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后期画面不优雅,布局复杂,比例不当;
4.粗砂底多,也有一些平底或浅宽轮辋。底部常微凹,中央釉色如脐带。碗碟等。,足径较宽,底部上釉。在未上釉的沙底,可以看到明显的放射状跳痕和燧石红色。官窑圈多以滚园对待,民窑则更为倾斜,有通常认为康熙才有的斜拱墙底。
万历青花瓷的鉴赏与收藏
万历朝官窑瓷器的生产从未停止过,传世品也很多。其官窑青花瓷器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品继承嘉靖风格,后期作品启发康熙风格。万历年间,瓷器数量众多,以大壶、大缸、大瓶、大盘、绣墩等大型器皿和盘、碗、笔、文具等小型器皿所占比例较大。万历御窑小青花瓷胎相当细密,富丽堂皇略差。釉面光滑饱满,足中施亮绿色釉。万历前期用惠卿,青花颜色鲜艳,紫红色。中后期使用国产绿料“无名氏”和紫苑,蓝灰色。万历时期的装饰纹样密密麻麻,略显凌乱,但有的典雅精致,有的镂空在青花瓷上,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的器物很多,普遍有接胎痕迹,底部无釉。小件瓷器常见的有各种盒、笔、笔、盘、碗、香薰、炉具、莲瓣、烛台、各种托、盆、壶、花瓶等。有的补胎精细,有的略厚。盒型瓷常变形凹凸不平,撇口碗的口沿有微小的凸棱,碗底塌陷严重,碗和盘足有刀痕和火石红。万历御窑青花风格多为六宇双线楷书,笔画刚劲有力,有的粗扩。
万历民窑青花瓷器有白、厚、薄、碗、盘,也有厚、薄。釉面洁白有光泽。蓝色和白色的范围是从亮紫色到蓝色中的灰色。这幅画很潦草。常见的装饰图案有狮子球、婴戏、高适、人物故事、山石花卉、喜鹊桃、石榴、荷塘游鸭、冯明、金趵突石、玉兔、达摩、魁星、布袋和尚、仙人、螃蟹、团结、梅花、葵花、山水等。仙翁的额头很高,像冬瓜;老虎和狮子的头很圆,稀疏的长毛飘在后面;小孩子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这时候的瓷器上画的风景图大多是背景,在天启中主要作为主题纹饰出现。万历青花民窑模型有年模、古语、赞、图。如福、寿、福寿、玉堂、“富贵”。景德镇的瓷器工业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让人爱不释手,陶醉其中,一是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很多作品都有一种典雅的风格和高雅的韵味;二是有一种普通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浓厚的贵族意味。就五彩瓷而言,整体外观奢华,凝深。
康熙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真正的五彩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代五彩缤纷,如果不用釉下青花,其实就是釉下红、绿、黄三色。康熙五彩最鲜明的特点是在釉面上使用蓝黑两色,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的搭配和运用。因为深蓝黑,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年间,烧制后的蓝色色调比青花更深,而黑色则有黑漆的光泽。康熙五彩用的颜色比明朝用的多很多,所以康熙五彩比明朝单纯的釉上彩更妩媚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芒四射,烧制非常重要。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制的,把握好温度很重要。温度过高,部分釉色会流动或流失,温度过低,色料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有鲜艳的颜色和明亮的光泽。这说明康熙时期烧制彩瓷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
《饮酒画室谈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很大,几乎不可能把东西做成方形。康熙是硬色,雍正是软色。有硬色者,谓之强色,釉于其上,微凸起。”“硬色和青花都是以康熙为原型的。”康熙五彩瓷精致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只重色彩不重造型的粗糙画风。其用色较明代更为均匀。用来勾勒轮廓的线条是焦墨做的,笔力很强。之后用墨作色,笔法圆润柔和。“康熙画手细腻,官窑的人物最好养,最好织。其余龙凤莲花属,规规矩矩必恭必敬,或不如客、货之奇。盖客货运画的多是妖怪老树,敢用其笔。”《陶雅》对康熙民窑彩瓷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不像官窑那样受限制,题材丰富多样,有花卉、喜鹊、古装仕女、戏曲人物等。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洁有力,给人以画出各种色彩后的清晰感。后人与雍正粉彩比较时,雍正粉彩细腻柔和,康熙五彩粉彩浑厚扎实,故称“硬色”、“古色”。《陶雅》载:“康窑盛产青绿,故称硬彩。雍窑轻而美,故有粉,其无粉人亦以其轻汁推之,为诸色中奇葩。
康熙中期的瓷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丰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瓷器装饰的部分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或警示世人,或祈求长寿。比如康熙三十年,朝廷大开科举,弘扬中华文化。“状元”、“米妃拜石”等写在瓷器装饰上的诗词图片,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此外,在五彩缤纷的器皿中还有描绘战争的场景,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穿着透明衣服的人物骑马和射击的图案。这与康熙帝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告诫后代要发扬满族骑射传统,提倡学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的《彩水浒人物故事碟》以水浒中的三位英雄为题材,构图恰当。三个人物很生动,人物表情很小。所有的人物都是用细长而生硬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技巧非常精湛。人物面部不涂色,整个画面沉稳多彩,但不浮躁。其中黑色深如墨汁,蓝色清澈,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黄色成熟。几种色彩和谐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点,是一件五彩缤纷的艺术精品。
由于康熙时期色彩丰富,红色用的比明代少。所以画面的色彩是平静的,温暖的,不浮躁的。康熙多姿多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的基本元素——造型和装饰来分析,有几个突出的点。造型方面,康熙五彩瓷料精细,坯绘、切边正确细致,不留坯界面痕迹,与明代有别;瓷胎经过精心修整,但造型气势不失,仍有古拙、端庄、古朴之感,区别于清末过度雕琢、轻佻的风格。康熙年间,无论官窑还是私窑,瓷器造型都非常严谨、古朴、端庄,这与原料准备、制坯、成型的熟练程度是分不开的。
康熙五彩瓷器形种类繁多,大形所占比例也较大,如尊、羌、鱼缸等,比前代多。康熙的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创了陶瓷造型的先河,体现了他对制坯技术的擅长。如观音像、门球瓶、玉兰花坛、葫芦瓶等。,饱满高大,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在装饰方面,康熙的五彩装饰突出了瓷画艺术的特点,更强调艺术感,少了些俗气多了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绘画艺术,但不是摹仿绘画,仍然保持着鲜明的瓷画语言。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的陶瓷装饰影响很大,瓷器装饰构图中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规律。从表现手法来看,无论是以影线交叉还是写意的形式,都能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多色》打破了上一代用五彩线条作平面画的模式,吸收了西洋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注重深浅明度,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艺术性。《陶雅》云:“康熙有最大的五彩能力,纵横变幻无穷。”其“人衣最鲜艳,树老萌,花婀娜。”这些评论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色。康熙多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雍正时期
雍正五彩和康熙五彩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数量减少。二是色彩由浓淡变为淡雅,图案装饰由繁到疏,笔法由苍劲转为细腻。这种变化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其制作方法和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粉彩技法上融合了多层次的技法,从而达到清新恬静的效果;二、雍正五彩颜色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绘画效果与过去大不相同。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品种的彩瓷所取代。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政治大变,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瓷器业的发展也随着国家形势的衰落而逐渐衰落。这就好比陶雅:“中期以后,没有康熙那样深沉扎实,也没有雍正那样美好。不过因为费用问题,容纳中流也足够了。贾、陶,画家的色彩材料越来越差了……”多彩在晚清已不再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