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战国时期秦与赵的长平之战,可能是世界军事史上永远无法回避和跨越的巅峰战争。首先,双方直接卷入战场的人数高达百万以上,这在古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次,这样布局车马,明明白白灭国的战役,把军事战争的血腥性发挥到了极致;然后,这才是真正的一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定下了基调;最后,这场战争是很多人的巅峰,比如田雷,比如赵括。

对于中国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长平之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浓缩了几乎所有的军政元素,有热血,有激情;阴谋和策略;有决心,有战术;有因果有报应;有刺激,有悬念;有愤怒和疑惑...秦军胜而享天下,昭君败而下地狱;田雷赢了,走上神坛,而赵括输了,成为笑柄。

这样惊天动地的世纪大战,原因很多,值得铭记。实在是太刺激太刺激了。但是,每次说起这场战争,心里都有一种深深的悲伤。这种悲伤不是为古人,而是为现在。

因为还有很多人用“纸上谈兵”这个笑话成语来给这场战争中的赵括贴标签。这种肤浅的历史观是对历史本身最大的不尊重。

长平之战始末长平之战发生的背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和脚步无法阻挡。当时,在著名的皇后宣和宰相退出历史舞台后,秦王才真正成为掌权的人。

一个有能力、有抱负、有家庭背景的人,掌握权力后一般会更快地迈出自我证明、自我展示的那一步。每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道理。最有发泄欲望的人,永远是那些压抑太久的人。想证明自己的人,永远是那些什么都没说的人。看到爱不要鼓掌,看到光不要献花。

宣太后和是秦国的贵族。抛开那些细节,两兄妹一直在判断大秦帝国的形成。可惜历史和秦国都不再需要和珍惜他们了。

在秦王赵翔心中点燃男子气概的人是范睢,一个能干的人和一个恶棍,他排挤了魏冉,杀死了田雷。但他为秦国项提出的“远交近攻”的政策,确实符合当时秦国国情的需要。

彻底“自由”的秦王项,终于要彻底放开自己了。他妈妈和他叔叔积攒了40年。此时的秦,是一个有着庞大家业的恶霸。只要不出格,偶尔出去欺负一下隔壁的姑娘,别人敢怒不敢言。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用实力说话。只有实力差的人才会希望对方跟自己讲道理。

此时的秦国早已跳出了关中平原的制约,相当于老虎出了门。第一个倒霉的是韩国,已经是人生第一鼠了。由于其良好的码头位置,韩国经常威胁和奉承秦国和其他五个国家,并依靠这一点生存。没办法,实力不足的人有时候也要过卑微的生活。

但是,通过韩国的命运,我们也应该明白,如果我们和老虎一起寻求食物,我们迟早会成为老虎的肚子。秦连二鬼子的机会都不给韩国,直接把韩国打死了。

韩国怎么受得了这么狠的手?很快就只剩半条命了。人性很矛盾很复杂,往往最有骨气和最没骨气的时候,就是面对生死的时候。当秦国俘获野王,把韩国一分为二的时候,秦国似乎没有收手的意思。南朝鲜上党郡的最高领导人冯婷和一些官员血腥地冲了上来。我打不过你,但我也不想占你便宜。老子投降投降赵国气死你。

投降赵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因为南朝鲜真的守不住了,而且赵贺选的是真的血性和有一定实力的,对他手里的上党地区是非常必要的。拥有南朝鲜上党地区的领土,赵灿保证了黄土高原的领土完整,有效地实施了抗秦的战略计划。

而且这还真能刺激秦,打韩国最想吃一块肉。当年隗嚣与之战斗的驱动点就是上党高地,赵拼命想打,就是为了把秦赶出这个“三八线”。好在赵括的父亲赵奢为赵赢得了一口气。

面对革命老朋友朝鲜的处境,赵犹豫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怕被烫伤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这时,赵国的领导人是赵浩棋·程潇,他刚刚继位。他只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贵族宗室赵保劝他关门生活。然而,平原君和赵生觉得好日子已经过去了,不如开个派对,试着庆祝一下新年。

我认为平原君的建议是对的。因为当老虎靠近你的时候,你绝对想象不到老虎不吃人,以此来逃避灾难。不如集中精力勇敢面对。赵王最终采纳了平原君的意见,接受了南朝鲜的投降。上党和赵的领土连成一片。

我杀猪你吃肉?秦是真的生气了。因此,赵被列入了死亡名单。不,其实赵国本就在秦国的死亡名单上,只是秦国把它加粗了,黑了,高亮了。回家准备了一年。公元前260年,秦国使出浑身解数,以40万大军杀了赵国。秦国历史上最大的军队是由统帅王弼,秦军,他当时是左书的统帅。

他虽然不出名,但应该是个好人。至于神杀的可怕,目前还没有安排,有很大概率因为魏冉的影响,他还在板凳上。

秦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标准化运作一样。只要领导不是太无能,太大惊小怪,基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很快,秦军势如破竹地拿下了西商党,迅速向以昌平(今高平市)为中心的东商党进发。笼罩在赵上空的危险气氛越来越浓。

老兵廉颇奉命开赴前线。而赵括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关于赵括更适合长得帅的声音开始在赵国内流行起来。不要惊讶。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身经百战,老成持重,赵括虽有名声,却无经验。这有什么好争议的?

但如果选教练的问题能靠资历解决,那就不是问题了。赵当时的考虑是有原因的,因为廉颇是骑射时代的大将。他擅长骑兵作战,所有的功绩都是靠骑战积累起来的。上党地处高原,不适合骑兵作战。主要作战力量必须是步兵。

廉颇被质疑是有道理的。另外,赵括真的很有才华,名气也很大,胆子也很大。后面可以看到,这里只解释一个逻辑依据。《决一死战》和《廉颇》中赵括被作为第一选择的事实足以说明问题!赵被赵括洗脑了?

廉颇的筹码也是赵的全部资产——40多万人。他选择上党地区的长平作为防御的主战场,凭借险要的地形布置了空苍岭线、淡水线、百里石线三道防线,层层设防。这三道防线的逻辑是:第一道防线缓冲,第二道防线坚守,第三道防线物流显著。

结果,第一道防线只维持了三个月,就被如狼似虎的秦军打破了。这让廉颇有点摸不着头脑,说秦军凶,没想到这么凶!但是,人老了也是有道理的。廉颇马上想到了解决办法,决定利用局部作战的优势——打消耗战。如果我不和你打,我就和你打。

廉颇的决定太残忍了,给两国都造成了内伤,让他们心里难受,但又说不出来。使劲屏住呼吸,看谁先憋不住。秦军是长途探险,所以补给自然困难得多。赵虽然是局部作战,但是昌平地处高原,后勤问题不好解决。而且从家族的雄厚基础来看,赵本身就和秦有不小的差距。

就这样,双方在淡水展开了漫长的对峙。两个国家,近百万的战斗人员,无数双盯着战局的眼睛突然停了下来。在寂静的淡水河畔,空气中弥漫着可怕的寂静。

这种关乎生死的僵局,最考验领导的心态。我们总说要静下心来,坚持住。看起来没用吗?觉得没用是对的,因为这种培养是为你面对大场面做准备,平时哪里有那么多大场面。

我首先受不了的是赵,口头上可以不放弃,但实力上是装不出来的。商鞅变法后,秦国为养活国家而耕种打仗,农民和士兵是人们最不需要的。虽然路途遥远,费用昂贵,但人真的宽容多了。

赵渐渐觉得自己的身体快要被掏空了。赵浩棋·程潇坐不住了。他不可能是亡国之君。我想亲自去前线。但是他的两个爪牙娄昌和玉清劝他不要去,你也帮不上忙。一个好下属,永远记住劝领导不要多管闲事是对的,这是两个人做得好的。

但这两个人没做好的是,劝领导不要管闲事,自己却做了。不要以为“急着躲领导”的下属都是好下属,干坏事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下属。在娄常的建议下,赵王终于派郑著去秦国求和。

秦一看,喜出望外,机会来了。将此事广为宣传,既瓦解了赵军的斗志,也冲淡了其他势力救赵的心思。所以,如果没有把握,就不要随便出招,因为不出招就会被抓。苦难总是比失败更有价值。

通过赵自己送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秦国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关键点——把廉颇解决掉。于是,秦国的项给拨了一笔巨款——24万两黄金,专门用来组织一批煽风点火的人。传播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廉颇是个懦夫,是个汉奸,不管赵死活,闭门过自己的好日子;第二,我们大秦帝国是无敌的,从来不怕任何人。

就这样,赵括带着赵王的殷切期望和自己的沾沾自喜出道了。秦国像闻到了血腥味的狼,彻底兴奋起来,偷偷把主帅换成了大杀器。

赵括上台后,为了尽快树立威信,换掉了廉颇的老部下,提拔了一批年轻人。这可以理解。一人一队,这是中国人的老规矩。但如此雷厉风行的赵括并没有马上出击,而是一直在整顿军务。从这点来看,赵括真的不是草包。

秦军看出赵括不是一个年轻而鲁莽的人,所以他决定用尽一点诱饵。我就不信你一个年轻人有这么好的定力?于是秦军率先进攻,被赵括打败。这个消息让赵上上下下一片欢腾,但还是很牛逼。干得好,赵括!

赵王喜出望外。他一边奖赏赵括,一边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领导发话了,赵括觉得趁热打铁没什么不好。于是,赵括命令赵国的所有精锐部队越过坚固的丹河防线,在丹河西岸与展开激战。赵军又赢了。

赵括继续突进,秦军一直追到大本营,并迅速发动了攻击,赵和都在大营中,直到现在,赵仍占着上风。

白起终于开始收网了。他派出两个奇兵,一个25000人,在石头长城科学点周围,袭击了赵,攻下了长平关,这个时候应该非常强大,但只有几个人驻扎,然后袭击了百里石头长城科学点防线上的旧关,封锁了连接赵和邯郸的最重要的关隘。

另一支5000人的骑兵精确地穿插在赵国前后军之间,以后勤补给力量分割赵国主力,切断赵国主力的粮道。

这样,战争就好打了。如果你赵括杀不了我三次,五次,两次,你就完了,因为你现在是一个人。

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有人说40万包围了40万赵军队。这是开玩笑吗?不完全是。比如10人在野外很难围住10人,但是10人在一个房间里挡住10人并不难。

赵括得知围城后,迅速率军突围,猛攻秦军的阵地,但田雷咬紧牙关,坚持住了。秦军虽败犹荣,赵括无法冲出重围。面对赵的不断突破,的伤亡极其惨重!有多糟糕?后来,对于秦昭王与田雷的报告,则是“伤亡近半,是一场惨烈的胜利”。

赵括不是无能,只是还太年轻。年轻人不缺聪明,缺的是韧性和自信。眼见突围未果,疲惫不堪的赵括犯下了长平之战唯一的错误——坚守援兵。你还在等什么?谁来救你?我对我的生活绝望,我不会让你冲出一个人。你的消息能传出去吗?你已经努力工作了。战斗前休息一下?

敌人不努力,敌人不就休息了吗?如果赵括能理解父亲“勇者胜于狭路”的理念,或许这场战争的结果会大不一样。

田雷比赵括经验丰富多了,一边派轻兵骚扰你,不让你休息;同时派人回国寻找援军,补充有生力量。秦王一得到消息,热血沸腾,激动得不行。我亲自赶到河北,命令河东、河内给我拿起刀来。15岁以上的男人都被提升为一等兵,全部冲上前线与赵作战。

秦国当时的战争动员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关于秦国到底派了多少军队,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毫无疑问,这些人成了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包围昌平,就是四十多天。在这40天里,赵括其实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统帅的素质。能够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保持军队士气40多天,是一种非凡的指挥能力。而且,赵括能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始终让对面的田雷保持高度紧张,这一点也很了不起。

围城的第46天,赵括决定最后一次突围。毕竟人吃人,如果不拼死一搏,不仅生不如死,后患无穷。在突破的过程中,赵括再次展示了自己优秀的军事素质。他把部队分成四个梯队,轮流厮杀,来回周旋。他自己在突围的过程中也中枪了。他死后,赵军投降,近百万人的长平之战终于结束。

长平之战的逻辑误区是1。赵浩棋程潇选择了接受南朝鲜的上党地区,这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有错吗?其实是的!因为秦打算统一天下,你惹不惹他他都要打你。我们常说要善待他人,少惹麻烦,但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这个人能避免成为敌人。否则,把所有好牌都给敌人,最后和敌人一局输赢,是愚蠢的。

2.赵讨论廉颇和赵括谁更适合当教练有意义吗?真的有!在战争中,教练的气质和调性与战略目的不匹配是很重要的。步战派骑兵将领,攻战派守备将领,效果会受到影响。你得明白你的战略目的是什么,然后出兵,出动。这是大师。

赵当时决心打消耗战和防御战,选廉颇是对的。如果赵决定打一次进攻,把赵括带来商量选择,也无可厚非。可惜赵当时的战略思路并不清晰,典型的走一步看一步。

3.赵括身上有真正的才华和学问吗?从上面的介绍来看,答案显而易见。虽然历史上有名不副实的人和事,但大多数人的名字都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赵括和父亲讨论兵法的时候,父亲打不过他。这件事被后世很多人当成笑话,说他华而不实。

从长平之战的进程来看,其他也是可圈可点。所以,不要无理取闹的嘲笑一个失败者。有人会拿赵括的父母和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来举例。其实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大多数父母都喜欢挑优秀儿子的毛病,因为这能让他保持清醒。

而蔺相如是基于人的经验来评论的。他年轻,没有经验,容易浮躁。这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否认赵括的才华。

4.长平之战赵括的战术有问题吗?没什么大问题,没多少小问题。赵括的统筹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在长平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任何对此有疑问的人都会问你,你一参加工作就直接被要求管理一个40万员工的大公司,被要求打一场关系到国运的大仗。你能保证有赵括一半好吗?

先稳住局势,再换岗换人,然后伺机出马,追求胜利,以极大的热情贯彻国家和领导的意志。真的是一气呵成。但他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灵活,缺乏一点战斗到底的意志。至于后面的路为什么会白白被切断,那就一言难尽了,这是战场形势决定的。所有的牌都已亮出,该是学习的时候了。其实没必要留着筹码。

至于为什么不分兵进攻?同样的道理,当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时候,很容易把冒险进攻变成加油战术。总之,赵括还是太年轻了一点。

5.为什么赵括最后不应该转守为攻?这里解释一下,我们经常讲的防御是为了什么?安全,保证安全是什么?希望。所以没希望了,还有必要防守吗?此时,死了才有希望。人不应该低头,而是要学会适时低头。我们通常所说的“忍无可忍,不必再忍”,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赵括的千古骂名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他挥霍无度的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赵所有的钱..这是对人性最大的误解,我喜欢给失败者找证据。

纸上的讽刺揭示了什么?赵括成了历史上最会背后中伤的人之一。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他被黑的前无古人。后人甚至发明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来嘲笑他。其实这充分暴露了人性的丑恶和很多人肤浅的逻辑。

我为什么这么说?除了大部分看过这段历史的人,不知道上一篇文章的脉络,还没有走出上面的逻辑误区。他们只是把历史当成一个故事,只看表面,只看结果。唯现象论和唯结果论其实是我们理解人生的禁忌。

一个人越肤浅,越容易被唤起,越容易被固定的情绪锁住,失去灵性和理智。所以,崇拜成功者,批评失败者,可能是不合理的。这是一种自作聪明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崇拜是成功的,正确的概率更大,而批评是不成功的,是错误的。

当然,我不是说赵括这种窝囊废就不能批判。但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最后让批评变得不合理。

通过大家对赵括“纸上谈兵”的嘲讽,其实揭示了人性的不务实。夸人和骂人的时候容易夸张。仔细反思,我们平时在工作中表扬领导,批评下属。有多少成分是客观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