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先秦时期有哪些种类?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纲钱制度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汉隋唐时期以铜钱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两钱”为主的双系统阶段。
第二阶段:从唐、宋、明开始,铸币年号清零,鲍文制不同于前两种制度,也出现了纸币和银本位制。
下一个子叙述。
先秦货币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需要分割鉴别的金属称重货币逐渐不适应,被金属钱币取代。从春秋到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先后建立了布币、刀货、蚁鼻币、环币四种货币体系:
布币(如布)流行于中原,即赵、汉、魏、周王室。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是“布”的谐音。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心布,即带柄的空心币。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肩布,即与“空肩布”相比,没有空心柄,而是形似铲形铜片。布币的形状大致分为平肩、肩、圆肩和方尺、尖足、圆足等类别。最常见的有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圆肩圆足演变而来,地域后来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为“燕明刀”和“齐刀花”两种。刀币的形状与山戎、北帝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类似。因刀面有“华”字,故称“刀”。刀币背面分为弧背、折背和直背,刀头分为平头和尖头。也是中国早期的铜币。
西北的秦国单独使用环币,其形状由纺车或玉壁演变而来。环币有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铸造圆孔较早,后秦王会文和秦始皇铸造圆方孔“半两”币。圆环形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南方楚国铸造的铜壳叫蚁鼻钱,是由贝壳币演变而来的。钱文,一个铜壳,看起来像一个鬼脸,这是两个字符的组合。蚂蚁的鼻子小,意味着小钱。楚国有俗称“面钱”、“蚁鼻钱”的青铜贝币除了蚁鼻钱,楚国还有黄金作为称重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是由刀、铲、纺车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表现了战斗、渔猎、制陶、纺织、贸易交流等经济生活的地域特征和社会面貌。同时,四大货币区的形成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着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各国货币相互流通,要求并相应地促进了货币制度的统一和标准化趋势。
秦汉时期的“半个梁倩”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需要经济统一为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货币。规定“金”为上位币,20两为单位,圆方孔铜币为下位币,半两为单位。钱文的“半两”与实际重量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作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为什么采取这种形状?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方孔通过绳子不易转动,可以防止磨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表达了古代人的世界观。秦代方孔圆币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法定货币。汉武帝即位后,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县和国家自由铸钱,导致货币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6543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州的铸币权,改为中央统一铸币。设置“上林三官”,即管仲(掌管铸钱)、区分铜(掌管原料)、等损(掌管制作模型),并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的高质量改变了货币混乱的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到西汉、辛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历时700多年。五铢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朝代的法定货币。由于五铢的重量适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态的方孔圆币也影响了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的货币单位还是叫“泰铢”,这也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的混乱与细币的出现。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革古代制度,滥发货币。比如“大全50”就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投的一种大款。“春”是“钱”字的外来词。王莽相信纬度理论。他夺取了刘姓之后,害怕“刘”字,这个字是由毛、金、道三个字组成的。因此,钱文忠用了“春天”这个词来代替“黄金”。一个“大全五十”的重量只有西汉五铢的两倍半,但应该是作为五十铢使用。意思是说,每发行一次大额货币,就会从人民手中夺走47铢半的财富,必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所以人民仍然使用5铢进行交易。正因如此,王莽在《重刑酷法》中规定,谁敢私藏五铢钱,就作为俘虏来戍守边境。从货币体系的混乱可以看出,王莽的统治不得人心,无疑会垮台。另外,还有一种大钞叫“刀连五千”,就是一个大钞就是五千铢。必须有人死,伪造这么大的硬币。为了防盗和铸私钱,除了刑法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硬币形状,即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硬币,由古刀币和圆形硬币结合而成。为了防止伪造和私铸,“大全五十”、“道平五千”等官方银行钱币“做工精致”,这种扭曲的风格也让后人几千年来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