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陵墓之谜:创世之母女娲的陵墓在哪里?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传说中的女娲是伏羲的妹妹,被哥哥封为皇后,生活在你水的阳光下。她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泥造人”和“炼五色石补天”,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在古代,女娲生活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此时“四极弃之,九州裂之,天不重叠,地不发达,火F炎而不灭,水不绝,兽吃人,禽夺老弱。”面对人类面临的巨大天灾,她挺身而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助冀州,积芦灰止之。”她以无穷的智慧和大爱拯救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从此“天补,四极正,* * *枯,冀州平,狡虫亡,民生改善。”可以说,没有母亲,就没有后代;没有女娲,就没有中华儿女的一切。此外,女娲还制作了一种乐器——笙簧,为人类做了一个婚姻媒人,为后代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学者认为,女娲与伏羲结合后,后代主要有龙飞(朱湘)、乾隆(郝颖)、巨龙(大庭)、龙将(混沌)、龙图(康殷)、水龙(陆离)、青龙(句芒),此外还有赤龙。从这个角度来说,全世界中华儿女的血管里,都充满了女娲殷红的血液,都继承了女娲的遗传基因。在所有中华儿女心中,都有一份对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深情。
后人出于对女娲的缅怀,修建了女娲陵和来沃寺祭祀。但由于对女娲主要活动区域的看法不同,女娲陵在哪里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女娲当年的活动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山西,主要在冀州。古人认为冀州在两河之间,是山西中南部的大部分,包括今天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女娲编造的天,大概指的是原始人类居住的“山洞”的洞顶。因为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地震,山体滑坡,地裂缝,人类居住的山洞天顶开裂坍塌,导致“天破地裂”,用五色石填天是女娲的壮举。今天太行山区很多地方都是“五色”花岗岩地质构造,所以太行山区有很多女娲遗迹,如天台、瓦黄洞、瓦黄洞等。
在古代,女娲生活的时代,文明体系还没有建立,不可能有都城。因此,她实际上是以母系部落首领的身份统治着世界。《道史》说女娲统治的原生地黄忠,很可能就是龚宇记载的冀州中火山。在北方人的口语中,“黄”和“火”的发音相近,所以有可能把中火山误记为山。可以推测,女娲“治民”所在的“瓦黄故都”在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后村。后村位于冀州,附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后村大概形成于商周时期,因是诸侯封邑之地而得名。
女娲死后,她的最后安息地——“女娲陵”也在后村。女娲墓在宋初《太平宇宙》中已有提及,说墓在赵桐梓城东南五里,高二尺。据《清代县志》记载,宋初五户封守陵,春秋时祭祀。女娲陵墓位于后村东北,分为两个陵墓,一个是主陵,是一个高四五米,周长约50米的圆形土堆。辅助陵墓位于黄愚庙的西侧,其大小与主陵墓相似。一般认为,主陵埋葬的是女娲的尸体,辅陵埋葬的是女娲生前用过的东西。在女娲陵副陵东侧,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瓦黄庙,被称为“瓦黄圣母庙”。寺庙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300米。寺龄未考,唐天宝六年重修。大雄宝殿内,主像为女娲,壁上绘有女娲破岩炼石的故事。现在寺内有三棵古柏。最大的是“猴头菇”,高20多米,直径8.5米多。据《轩辕黄帝曾赴山西万荣女娲圣地“扫地祭祖”的传说,是黄帝来此祭拜女娲陵墓时所植,就像陕西乔杉的“黄帝手植柏”一样。
从古至今,后村黄愚寺一直是享受历代帝王祭祀的国家级寺庙。寺庙中有宋开宝六年新建大宋黄愚寺的碑文,有元十四年重建大元郡黄愚寺的碑,还有明清多位皇帝送来的御碑。宋代的碑上说:“是对各郡各县的召唤,境内要有始皇帝的陵墓,以便建庙,随时享用,老百姓祈福。那是在平阳,老县城,是女娲的原庙。于是下令藏事要隐,司事要负责功德,选材要优,工匠要召,这样坚固易脆,没了再做新的。”这座建于唐代以前的来禾寺,其实是人们认为很久以前女娲就葬在后村的见证。历代皇帝的御碑文,使后村的女娲岭、来和寺在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待遇,与其他地方的同名寺庙有很大区别,成为国家级寺庙。
另一种观点认为,女娲的葬地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这是一个叫傅永法的学者通过研究《山海经》发现的。山海经?《野西经》曰:“西北海之外,野之一隅,有不谐之山,名曰劣子,守二黄兽,水,名曰寒夏水。西有湿山,东有帘山。于攻功果山。”他认为,这些话与今天云南剑川县的西北部和兰坪县的东南部非常吻合。
当时有座山叫周夫子,裂开合不上,一山变成两山。《穷小子》是剑川县上兰乡扶南在木村西南的核山和水梅行政村西北的美丽山。白语福在木原名“福斋”,是“坏负子”中“负子”字的近音。在核山和美丽的水山之间有一条小溪把两座山分开。古人认为两座山本来就是一座山。“两黄兽守之”是在当时周夫子山相应位置用黄色画出的两兽,用来表示周夫子山的位置。步州山和步州夫子山是两座山。郭璞在评论《山海经》时说:“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之,不思山。天空完美,柱子断了。所以这座山缺坏东西,不受待见。”其实郭璞把坏山错当成了坏山。但布舟山位于丽江县九合乡河源行政村水塘箐村北关。是古代工业国家南下的门户,是主要道路经过的地方。
《山海经》中所说的“冷热水”,是兰坪县东南的童店乡风华行政村黄木村东南的一条水流。这条小溪今天不为人知,它在鱼夫宰姆的东南方向流入姜白石。这条小溪在《山海经》里?在西方时代的三大经典中被称为“流沙水”。姜白石发源于剑川县西北界的老君山,这里的一段河在书中自然被称为“观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帘山”,意思是溪西有一座山叫湿山,就是今天溪西的青岩头,在兰坪县;小溪东侧的幕山是指今天小溪东侧的山梁,在剑川县境内。“禹攻* * *功果山”,指今两县交界处的鸡足山。
* * *共国是炎帝曾孙之子共工建立的国家。其驻地在丽江县石鼓镇石鼓街与红石崖之间的金沙江河谷。* * *公国在南方门户防守,大禹绕道步舟山,终于消灭了* * *公国。
古代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伏羲是黄帝。《山海经》说,颛顼之子舒氏立国。这个舒氏国位于剑川县上兰乡新胜行政村驻地新胜一,在溪东脚下。书中还说:“女娲肠化为神,在李广之野,过马路。”从字面上看,女娲葬于“李广野田”,即李广山。“李广”二字换成“利广”,相当于兰坪县童店乡风华行政村黄木村以南的山。这座山不高,上面有树,多是松树。在山顶茂密的森林中,有一个直径为10米,高约1.2米的圆形土台,高出周围的缓坡。推测这是一座古墓,是女娲的葬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其实是来沃寺。淮阳城北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太昊伏羲陵。当地人称伏羲为始祖,但实际上“以土造人”的始祖应该是母神女娲。女娲和伏羲关系密切,两者往往是一体的。五代杜光庭说,周琛是太昊的市场,东莞有伏羲来卧寺,东莞外有伏羲墓,称为翁婆墓。这清楚地告诉后人,伏羲庙曾经是女娲和伏羲享用的庙宇,最早的庙宇是来沃庙。
在今天的淮阳,每年2月2日到3月3日,有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规模很大,附近几个省的人都来赶集。这种情况在《诗经》中已经有所体现。《礼记》里说,仲春月,祠堂里祭拜女娲,也说“仲春三月,男女情不自禁奔”。这个庙会其实起源于对女娲的祭祀。在太昊陵任贤殿西北角的青石台上,有一个石窟,俗称“子孙窟”。那些寻找孩子的人在那里朝拜,必须用手触摸洞门。这个后代石窟是古代女性崇拜的典型遗迹。
太昊伏羲陵有个女娲观,里面自古就有卖泥娃娃的。这个习俗来自对生殖女神女娲的崇拜。庙会期间,当地人还卖了一个泥狗的泥塑,被历史学家称为图腾文物的活化石。泥狗中有一只脸较大的猴子酷似人类和猴子,它的腹部被画成女性阴道的形状。这是泥狗里唯一的脸,居然是女娲。
中国神话体系中的创世女神是女娲,据说掌管人类的婚姻和繁衍。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神灵。随着男性在氏族中地位的提高,男神再次出现,即伏羲。其实女娲应该在伏羲之前,但是到了父系氏族,女性地位低下,伏羲的地位高于女娲,女娲甚至成为伏羲的妹妹或妻子。所以,本来就是始祖的女娲,也把自己的创造成果附在了伏羲身上。根据以上论述,这一观点的最终结论是:淮阳太昊伏羲陵的前身是来卧寺。
女娲陵墓在哪里?从历代官方态度来看,女娲陵墓应该位于山西侯村。但考证古籍、实地考察的最终结论多少有些道理,结合民俗学去研究就更有说服力了。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许她的陵墓根本不存在。所谓女娲陵墓,无非是后人纪念的地方。真假纪念陵墓其实说明女娲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