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东北有哪些痕迹?

在东北,如果不刻意追踪历史,日本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但如果你主动去寻找,你会发现到处都有日本的痕迹。

写这个主题的时候,想起了身边有关于日本的东西。

我的叔祖父,我祖母的哥哥,收养了一个日本孤儿,一个女孩。小时候去他家,看到柜子上镜框里小女孩的照片。

我记得她是一个人站着,还是靠着树,还是抱着树。具体的姿势和样子记不太清楚了。这个日本女孩后来离开了中国。

我听家里人说,她回到日本后,会寄钱给我叔祖父。

电视剧《小姑姑与鹤》剧照

关于日本遗孤,有一部电视剧是关于它的,由孙俪主演,叫《小姑姑多鹤》。

据统计,日军撤退后,中国大约还有5000名孤儿。

这些孤儿大多是所谓“日本开拓团”的后裔,即日本早期移民到东北的人,有近20万人。

按照计划,日本要用20年时间将500万人移民到东北。

20年!500万人!

我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日本不是那么贪婪,企图吞并整个东亚,在一些国家已经承认伪满洲国的情况下,我们的近代史会是什么样子。

...

日本在东北确实咄咄逼人,这在东北铁路网建设上最为直观。

我的家在黑龙江的东部。每次出远门都要坐佳木斯到哈尔滨的铁路。这条铁路叫绥嘉线,是伪满洲国时期修建的。

哈佳快铁2018开通前,是哈尔滨直达黑龙江中东部的唯一一条铁路。

而东北的一些边境地区,如中俄边境的黑河、密山、虎林,中蒙边境的阿尔山,中朝边境的临江、集安,几乎都延续了伪满时期的铁路格局。

1945东北铁路网

2020年东北铁路网

1950全国铁路网

对比日本撤离前和现在东北的铁路线,以及建国初期的全国铁路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当时东北的铁路网比其他地区密集很多,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不可否认日本确实为东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除了东北,中朝跨境铁路大多修建于伪满洲国时期。

北起图们、开山屯、长白、临江,南至集安、河口、丹东,有桥梁跨越中朝边境。

除了长白和临江,其他地方都有铁路桥,与中俄边境至今只有一座桥(黑河中俄黑龙江大桥已建成但尚未通车)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吉安鸭绿江大桥

在中朝边境旅游,跨河铁路桥一般是一个景点。

可以作为一个景点,除了桥本身的时代感,站在高处还可以俯瞰一座连接两国的桥,感受边境那种奇妙的距离感。

在图们的阳光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座桥搭起的图们江两岸的城市风光,只是桥上略显冷清;

另外因为战争的原因,有些桥的桥头有碉堡,有些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美国炸成断桥,看起来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图们江两岸

日本在中朝之间修那么多铁路,一方面是想把东北的资源快速运回中国,另一方面是想制造“满清一体”,也就是我们经常嘲讽的“大东亚* * *光荣圈”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结束已经75年了。现在,我们来看“满鲜融合”。这不就是很多人期待的振兴东北经济的方式吗?

朝鲜改革开放后,从丹东到首尔,从珲春到图们江出海到日本,将直接打通东北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动脉,加上中日韩自贸区,东北瞬间腾飞。

当然,以上的想象和日本的“满清新一体化”在形式、途径、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在表象和结果上,确实追求的是“一体化”和“* * *荣耀”。

...

除了铁路,日本还有一个在东北建设满洲国首都的宏伟计划。

新靖,也就是长春,当时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日本人当年拟定了一个“大新靖都市计划”。

这个规划借鉴了巴黎的城市发展模式,想把长春打造成一个50万人口,风格接近澳大利亚堪培拉的花园城市。

这是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计划,从城市的道路和排水系统到公园绿地和城市建筑风格等等,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安排。

日本撤离前,长春确实部分实现了“大新景都市计划”。据说长春在当时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都超过了日本首都东京。

新景地图

长春作为满洲国的首都,自然保留了很多日本的痕迹,街头随处可见日式建筑。

最显眼的是新民街上的“一院四部一办”。这种建筑风格也被称为“满洲风格”、“兴亚风格”,是伪满洲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建筑风格。

简单来说,就是盖着中式或日式“大屋顶”,夹杂着西式风格的建筑。

关东军司令部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除了这些原有的古建筑,还有借鉴“满洲里”建筑形式,通过装饰、色彩、材料等,遵循街区历史环境新建的政府办公楼。

长春的日式建筑除了“满洲里”风格外,还有大量的现代主义建筑,而且这种风格并不局限于伪满洲国时期。长春的新建筑或多或少延续了这种风格,比如住宅楼、商场和一些公共建筑。

只是这种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在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地方。

长春街景

中国东北的F4,哈尔滨很长,沈阳很大。除哈尔滨外,其他三个城市的城市建筑风格都深受日本的影响。

不过,虽然都是受日本影响,但由于建筑艺术的发展,沈阳、大连、长春的“日式”建筑看起来就不一样了。

沈阳和大连作为早期满铁附属的大城市,是1904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伪满洲国建立的。日本建筑师在本土建筑活动中主要引入西方古典风格和“准洋气”,即模仿西方建筑类型。

所以相对于受俄罗斯影响的哈尔滨,对于没有建筑知识的人来说,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

沈阳火车站

大连市民政厅

伪满洲国建立后,受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日本建筑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风格。此外,考虑到东北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建筑要兼顾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于是在长春出现了前面提到的“满洲”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的中、日、外混合风格的建筑。这两种建筑形式在沈阳和大连都不多见。

长春伪满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

所以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在东北,不仅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带来的西方建筑,还可以一窥日本建筑的发展历史。

...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发展的确实不错,但这种建设不是为了东北和东北人民,而是为了更好的殖民,更方便快捷的掠夺资源。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佳木斯到哈尔滨的铁路吗?那条铁路很有趣。

按理说,佳木斯作为黑龙江东部最大的城市,省会哈尔滨之间的铁路应该以最短最快的建设为目标。

然而这条铁路却是反方向的,离开了松花江平坦的河谷。它实际上是从三江平原上的佳木斯绕到小兴安岭的山里,沿途停靠的除了绥化,都是小城镇。

之前一直不明白设计师的脑回路,后来知道是日本人修的,就明白了。

火车之所以要拐进小兴安岭,是为了那里的森林资源,铁路到佳木斯再到鹤岗,因为那里有煤矿。

隋家线

日本人修建铁路,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当地交通,方便人员往来,而是去有资源铁路的地方。

所以,煤、铁、水资源产地的本溪、阜新、抚顺、辽源、吉林、鹤岗、鸡西,都有铁路相连。

本溪本溪湖煤铁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煤铁厂和矿址,厂内有亚洲现存最早的炼铁高炉,是日本人早就喜欢的地方。

65438年到0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在这里开采煤炭,后来又开采铁矿,成立公司,也就是现在本溪钢铁的前身。

本溪湖煤铁矿遗址

阜新、抚顺有大型露天煤矿,不同时期依次为亚洲最大,也是日本人开发的。

每年冬天,吉林市松花江沿岸都会有雾凇。这个雾凇的创始人其实是日本人。因为日本当年在松花江上游修建丰满水电站,水电站冬天放水,水汽上升挂在树上,形成雾凇。

白霜

可以说,东北的资源型城市背后几乎都有日本的影子,而这个影子带来的不是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而是一段极其痛苦的历史。

整个东北有15个万人坑。日本当年修建的每一个煤矿和大型设施都会带来一个万人坑。

前面说了,阜新、辽源、鹤岗、鸡西这些煤矿城市,还有带来雾凇的丰满水电站,都有一个大坑,里面放着华工的遗体。

我现在写的东北日军遗骸都是华工的尸骨。

阜新万人坑遗址展览馆

为了保护自己的殖民成果:无限的劳动力和被占领的资源,为了准备下一次入侵苏联,日本在中俄蒙边境修建了大大小小十几座军事堡垒。

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

日本关东军要塞分布图

虎头要塞,整个工程挖在万达山上,规模巨大。走在里面,就像一个城堡,有客厅,卫生间,医务室等等。

但内部环境极其寒冷潮湿,刚在里面呆一会儿就很不舒服。我无法想象当时建造堡垒的工人有多辛苦。

随着这样一个大工程的完成,又一个万人坑将会诞生。

虎头要塞

说起日本殖民时期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我觉得东北还是有日本的痕迹的,位于哈尔滨平房区的731细菌实验室。

我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我没去过。后来我上学的时候,日本教授岛本来就在哈尔滨。他要我陪他去看一看,我就去了。

731

当时,教授和他的妻子正在各个展区仔细观看。我赶紧在前面扫了一圈,走了出去。

难受,特别难受。感觉心里压着一块石头,喘不过气来。

岛本教授过了很长时间才结束他的访问。

我坐在车的副驾驶,看着他们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招呼鞠躬了很久,才小跑回到车上。

他们一上车,我就觉得有点尴尬。我正想说,看完了,走吧。

岛本教授从后面摸了摸我的肩膀,对我和司机说,对不起,他老婆连连说对不起。

他说的话让我更加尴尬。我不知道该回答,没事,没关系,还是没事。好像什么都不合适。

后来,我转过身来,笑了笑,但我记不清具体说了什么。

死者名单

那是2013年,中国的GDP早已超过日本。

虽然我生长在一个中国经济正在艰难爬坡的时代,也经常接受各种各样的反日宣传教育,但在我心目中,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把日本当成一个大国了。如果我要报复他,我需要他道歉,因为道歉是强者对弱者的安慰,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

所以,我很庆幸日本在东北的遗骨,不管是什么东西,什么形式,最后都能坦然面对,实事求是,没有颤抖,没有带着镣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