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有哪些名胜古迹?
位于县城西郊,李庄村以北,《山东通志》、《兖州府志》均有记载,是春秋时期齐鲁结盟之地。原台“拜几亩,可盖两亩。”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淤积和雨水的侵蚀,台面逐渐变窄。现存平台高约2米,东西长34米,南北宽24米,面积约816平方米,形似水桶。周朝建立后,皇室贵族以“封建亲属”的措施分封。鲁是长子伯钦的封地。虽然当时被封为一等王国,但到了春秋时期,国力逐渐衰退。小野,位于山东西部,经常被宋国侵略。鲁国为了加强防御,主动与齐国结盟。据《春秋》记载,三十年(公元前664年),鲁庄公在小野泽之西、吉水之南,齐鲁与中国会师之地,修筑了一个平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加强了军事防御能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联盟平台,是齐鲁友谊的象征,也是齐鲁文化融合的象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齐鲁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发展以及古代外交关系史具有重要意义。到了秦汉时期,这里已经成为重要的祭祀和埋葬场所。1976期间,菏泽地区文物队进行了文物调查,收集到战国至汉代的陶片,有红陶绳纹、灰陶罐、灰陶豆等。,并试图挖掘它们。发现夯土层时断时续,不坚实,说明不是居住遗址,从侧面证明了孟慧台地的真实性。同时在表土下发现了一座墓葬,打破了夯土层,说明埋葬年代较晚,出土器物为东汉时期。
静舒堂
乃田家族祠堂位于张峰镇东溪街中段。建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原占地5亩。是典型的北方外跨四合院建筑。时光荏苒,后院等附属建筑已倒,主四合院仍相当完整。九个临街的房间还是原来的风格,都是青砖砌墙,布瓦盖屋顶。其中大门三座,宽10.35米,深7.15米。有七座柱式梁柱结构的硬山建筑,以高台为基础,青石。屋顶用大瓦,雕脊跑兽,飞檐翘角。游廊上,字刻阳朝,左为“木”字,右为“水源”字,中间刻有“排燕轻骑”。门上方挂着:“静舒堂”牌匾,金黄醒目。院内正殿三间,宽11.13m,进深6.5m,还有七排硬山建筑,青砖拼缝,雕梁画栋,更显庄严。两侧有五间附房,附房与正殿之间有月门连接庭院与后院。院子里的礼拜楼由四排16的木柱支撑,木柱由重梁托起,上盖青瓦,与前面的卷棚相连,直至正殿。它从左到右延伸到两英尺。覆盖整个天井,夏天不裸露,冬天不被雪侵入。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细节考究,精致古朴,典雅深邃,庄严肃穆。
静书堂,原名山房,是田家第七祖田巧和田娥的书房。天骄,本名岳云,年仅30岁,秀才出身,长于文章。其弟田鹗,字斗月,名瞻福,万历五子时科举主考官,擅作诗文。二人都是名士,与当时的文化名人董其昌、米、邢侗等同台演唱,交情颇深。有《舒静山居文集》一部,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导演(其盛),江北两田地(其美其美)”的美誉。他的儿子孙一多有很多成就。“多有观感,若妄自尊大,文武之人必续。”“家利饶,土肥屋润,田家为城中第一巨室。”一时间成为名门望族。田氏家族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条件,“创家祠,制祀器,聚众享乐。”因此,书房被修建、翻新和扩建,并改名为静书堂。景书山房和景书堂,是根据“田氏财赋分,庭前树忽不见”的历史故事而建。古时候,田震、田青、田光三兄弟生活在一起,女人要分化。* * *提议把堂前茂密茂盛的紫荆花树掰成三截。一天早上,突然看到京树的叶子下垂枯槁,大家都很惊讶。田震说,他哥哥说;“木本加植物,如果分析是憔悴的,条件呢?兄弟可以离开,但人不如树。”三兄弟深受感动,站在紫荆花旁,痛哭流涕,决定不分离。从那以后,这个家庭和睦相处,舒静重新获得了荣耀。田氏宗祠命名为“敬书堂”,意在使后人不忘先人史实,相互团结,相敬如宾。“敬叔堂是弟宜弟,子绿役悦亲。”
敬书堂后院图书馆,庙的东北侧为王老娘。王老娘是田家父皇田子诚的恩人。田祖籍青州。明初,青州都督田子诚因谏被谗,挂印而逃,肩扛幼子投奔此前定居巨野县田家庄的长兄。晚上,子承听见大嫂隔着帘子问哥哥:“二哥是来暂住还是常住?”子承看出了小姑的意图,就叫他洗洗就走。“夜里,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城中大户王成福的妻子,忽然梦见双碑泊(今天桥镇天桥村东北)桥下卧着两只老虎,猛然惊醒,正值午夜,心里纳闷,即唤仆人一同前往探视。我看到桥下有一双肩膀,父子相拥,领着他们回家。王见子成父子气度不凡,在他有难时可怜他,便好心把他接回家,待他如兄弟,把儿子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王膝下只有一女,又福又长,所以是女婿。田家的后人没有忘记祖母王的恩情,就在祠堂里单独划出一块区域,修建了王老娘庙。巴鄂兄弟的诗词书法气势磅礴。
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静舒堂难以幸免。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期间,王老娘庙和图书馆相继被毁,古籍收藏被放火焚烧,许多石刻也被破坏或散落。近年来,田的后人一直在积极寻找遗失的文物。静书堂收藏有田乔、田鹅丹石刻四幅及部分手迹。2002年,人们集资修缮了现有的建筑,使这个历史遗迹更加辉煌。
蚩尤之墓
又称蚩尤寿衣墓,位于巨野县东北郊,八对庙村前。
在氏族社会后期,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出现,氏族和部落之间经常爆发以掠夺财富和自卫为目的的战争。大约在45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和生活在中原的蚩尤部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城不能存。”《史记》也有“黄帝招诸侯,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故鸟杀蚩尤”的记载。蚩尤死后,被分尸埋葬。《帝墓笔记》说:“蚩尤墓位于东平县(今河南省台前县)寿章县阚乡城内,高七尺...寿彝墓位于山阳县巨野县,大小与阚墓相同。”《巨野县志》也载:“蚩尤墓位于巨野县东北八里”。这座墓经历了夏、商、周、汉,年代久远,地貌变化,墓的面积在缩小。元明时期有寺庙建在土墩上,清朝以后土墩屡遭破坏。到1982,全县文物普查时,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和黄帝、颜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当时他的部落已经率先定居务农,掌握了炼铜技术。《世本左篇》有“蚩尤以金为兵器”之说。《管子》中也有“格鲁山出水,金随,蚩尤制成剑、针、矛……”紫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以前,蚩尤一直被视为“兵家之主”、“战神”,被人们极大地祭祀。《史记》中有刘邦“祀黄帝,祭沛庭”的记载。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观念的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一个“不需要皇帝命”、“长得像妖”的暴虐之人。
为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中国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建设。墓室四周是边缘清晰的蘑菇石,高1.9m,周长81m,上面有护栏,四周有石板路,种有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