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从万历十八年(1590)开始,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公开造反,挑起战争,亳州之战爆发。战争初期,由于明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朝广播力量的加强,战局发生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一个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亳州之战结束。
亳州之战历时114天。明朝集合川、黔、湖广三省之力,派兵二十四万,花费二百万左右,终于平定了杨叛乱。但战争也对明朝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亳州之战几乎耗尽了明朝最后的军事财力,削弱了东北的防御力量。是明朝衰落和清朝复兴的转折点,所以有“明亡于万历”之说。
战争背景
博州地处川、黔、渝之间,山川险要,距离万里之遥。在明朝,与各民族的关系极为成功。明朝成祖年间,北方破元,南方并安南,导致南亚其他国家。但中央宣布后,边区闹得很厉害,特别是和西南土司的战争。
土司的由来源于元朝。元朝时,隶属于西南苗族的都是宣威部、傅玄部等官员,故名土司。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制度。明洪武十五年(1328),明太祖在滇设户部兼使,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在黔设户部兼使。
在政治使节下,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在落后地区保留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为地方官进行统治。亳州位于川、黔、湖之间,远离王华。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两千里,为西南民族之最,民凶富。
唐朝末年,杨端设计击败南诏穆杏田,后被唐朝册封为播州,成为世袭官员。经过宋元的统治,明朝洪武五年(1372),首领杨铿向明朝投降。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明任命他为亳州使。经过二十九代,杨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王朝的任命。
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被封为都督。后为亳州宣慰司使,骄横作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朝对杨应龙的混乱局面犹豫不决,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于是,应龙一方面假装出钱为明朝赎罪,一方面带领苗兵进入川、黔、湖广等地的数十个碉堡和城镇,搜刮杀害居民,奸淫掳掠。
从明朝入侵到杨应龙战败,亳州之战持续了140多天。李华龙指挥八路军斩首示众两万余人。6月28日,平播向法院举报。12月20日,明神宗亲自登上午门,举行了抓获亳州战俘的仪式,将杨应龙的尸体剁碎,并在集市上肢解了杨朝东和杨贝隆。
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月播诏令。4月29日,亳州一分为二,分别设立遵义府,隶属四川,平岳府隶属贵州。
万历三十一年(1603)三月,广播军残余势力、卢文秀发动叛乱,连长李率军讨伐平息。杨在亳州的统治经历了从唐朝到明朝的五代,由第二十九世杨氏家族传承了725年。然而,杨应龙被激怒了,反抗朝廷,并以死亡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