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故事人物——潮州八大贤(吴府谷)
然而,吴复谷最终因其出色的道德文章被推荐为连笑,并被宋神宗召见,授予他宫中教授的职位。为此,吴复谷功名重于朝野,大儒如司马光、韩琦、苏轼、苏辙、李师中等。都爱上了他,愿意和他交朋友。但古板随和的吴,志在山川,功名微弱,很快就以“孝”为由辞职了。宋神宗还称赞他的孝顺,并授予他“元佑先生”的称号。
纵观吴的复古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与苏轼的交谊。吴府谷的父亲任翰林是在苏轼当讲师的时候认识他的。苏轼在《与吴书》中说这种情况:“少在衙门,不如尝受第一讲。生死宽广,俯仰一生。”之后,苏轼从李师中的介绍中得知,吴复谷是一个多年诗书往来的人。熙宁十年(1077),苏轼由密州转徐州,经青州到济南,第一次见到吴府谷。苏轼在徽州时,曾在《答吴秀才》一书中对复古之子吴必忠说:“叶紫一见仆,即命生法。”“虽然我做不到,但我喜欢背诵他的文字,我会为叶紫品味一篇《问健康》。”可以看出,两人的第一次面谈是为了探讨养生之道。吴复谷的“生法”既不同于神仙家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不同于道家方士的取药,显然是无为而超脱的另一种精神境界。在政治斗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吴的复古思想有其独特性。只是苏轼面对新法的弊端,仍欲有所作为,对此持“保留”的态度,但对吴的养生理论却大加赞赏。据说苏轼还为此留下了法帖。此后,苏轼被贬黄州,他经常发慰问信,交换诗词、墓志铭和书法。元丰六年(1083),去黄州打听。很遗憾苏轼“病得很重,赔不起。”这是苏武的第二次见面。
元佑五年(1090),楚王了解潮州话,主张修复朝鲜寺庙,并请苏轼撰写寺庙碑文。苏轼写完后,给去了一封信,不厌其烦地讲述了自己设计的碑样,并郑重交代“若公有所更换,必以武道长加封”;“叶紫是真诚的,公众可以非常友好。”与此同时,我还写了另一封信《与叶梓谈韩备书》。书中有一句话“云朝人,虽小人也知礼义,信为狂言。”可以看出,苏对吴有相当的信任。元佑八年(1093),苏轼被任命为定州知府。吴府谷到了京城,又见到了苏轼。苏在一本参考书中谈到了这件事:“有一天要出城到定州去。”这是苏武的第三次见面。第二年,苏轼决定掌管英国国家的事务。吴府谷赶到镇定、扬州,与苏轼告别。苏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武出家,送他一座山枕屏”。这是苏武的第四次见面。对此,苏轼在给毕忠的信中也有所论及:“若真,则能见野,无哀字。”
吴复谷之所以赢得苏轼的倾慕和深情厚谊,是因为他的旷世情怀感染了苏轼。尤其是苏轼受五福谷道家思想的启发,认识到自己放荡不羁的性格和轻松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了循序渐进、顺其自然的“和”与“安”的原则。在苏轼的烦恼中,寻找精神慰藉,从容生活,确实有益。还必须指出的是,吴府谷虽然建了一座寺院,出家为僧,但他并不痴迷长生不老之术,甚至把炼丹当成了土药,而陶然却在山河之中。这种“生法”是苏轼可以接受的。在此基础上,苏武建立的友谊,有着共同的生活情趣和共同的文化艺术爱好,正是这种文化和精神上的联系,联结着苏武之间的真挚友谊。
傅园三年冬(公元1100),苏轼被赦免,回到北方。96岁时,他是个96岁的复古人,念及东坡的情谊,决定为他送行。从番禺(今广州)追到清源峡时,因年老感冒而患病,于次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死于归途。苏轼惊闻四川噩耗,非常难过。他痛哭流涕,写下悼词:“叶梓之道与世为敌,沉默自持...他无时无刻不在结交官官,他急于让自己慢下来,忘了自己的饥渴,以道为家,却又归义,老在工作,从不自以为是……”。
吴府谷夫妇墓位于朝阳区金灶镇金沟村马田山。是朝阳八大古景之一。麻田山前,榕江蜿蜒如练,峰峦左右罗列,故称“九龙吐珠”。该墓建于北宋傅园二年(公元1099),距今已有近914年的历史。坐西南向东北,墓前宽13.9米,深16.09米,占地350平方米。墓为三阶三碑墓碑,碑文写着“教授宫,考赐先生,拜乡贤复古至吴公,封甄夫人氏之墓”。墓前有五柱,分别是楷、行、曹、篆、隶书。
吴府谷夫妇墓是一座罕见的、有特色的、独特的“皇葬”墓。2014 10 10经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