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汉服的历史越详细越好。
汉服,全称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服、华服、华服。从黄帝即位到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中华礼仪文化为核心,经过自然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它是中国“衣冠之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塞勒斯之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民族优秀的工艺和审美,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字类似,汉服中“汉”字的外延也有从汉代扩展到整个民族参照的过程。比如马王堆三号墓手稿中对汉服最早的记载:“简爱四美人,两个楚装,两个汉服”[1]汉服指的是汉代的服饰礼仪制度,即李周、李逸、李记的冠服制度[据唐人《舒曼》一书记载,“汉服”指的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4],源于黄帝所作的加冕[5]。定型于周朝,并经汉代,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袍服体系,成为神道教的一部分。[6]所以中国后来的朝代都是以周朝、法汉继承汉室衣钵为国家大事[7],所以才有了《二十四史》中的郁达夫之志。“黄帝、尧舜以垂衣治天下,得益于干坤”[8],意思是说,上衣的形状是由天意决定的,是神圣的[9][10]。汉服还通过华夏法制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圈,亚洲国家的一些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有或借鉴汉服的特点。
一般特征
交叉领,右开衩,系带
基本形式
衣服,外衣,长袍,裙子,长袍。
组成结构
第一件衣服,身体衣服,脚衣服和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