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举世闻名的编钟出土了,但史籍中却没有“曾国”的记载?
关于曾国,有很大的分歧。
曾侯乙墓出土于随州以西两公里处,年代为战国早期。在传世文献中,这个地区是国家的领土。然而,传世文献中却没有曾的记载。因此,关于曾侯乙的《曾国》是否就是传世文献中提到的那个人,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个讨论涉及的人太多了,很多著名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曾国是诸侯国,一派认为曾国和隋国是两个国家。
持前一种观点的学者有李雪芹、石全等人。李学勤先生在《曾国之谜》和《论汉淮青铜器》两篇文章中,认为曾国是在追随国家。而石全先生则在《古代的曾国——以国观地》一文中表示赞同。这一观点被许多学者继承。那么如何解释随州附近出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呢?毕竟从春秋中后期开始,隋国就成了楚国的属国。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对此,李学勤先生提出,可能是吴国入侵楚国时,楚昭王受到国家庇护。楚王为了示赏和报恩,提高了曾侯(隋侯)的待遇。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比如杨宽先生认为曾国和隋国不可能是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称。他的主要论点是,根据楚王熊的铭文,曾的首都在昔阳,即在河南光山西南,而不是在随州。而且从曾国的墓葬等级来看,在战国初期还是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没有成为楚国的附庸。杨宽先生在排除了曾国是国家追随者的观点后,提出曾国是文学人物。
近年来,随着司马戈等隋青铜器的出土和公布,也为解决曾与隋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武汉大学的教授认为,曾和隋国仍然是两个国家。
目前这个问题尚无定论,只能期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提供更多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