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盆地的历史

一部宝藏史,一个经典传奇。

1988 10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大早,农民工刘就带着锄头和手电筒来到杭州长明四巷的工地。昌明寺巷的工地,年前就开工了。这个项目是从一个废弃的湖中排水并铺设淤泥管道。

老刘是这个项目的小承包商。他是第一个来到工地的人。老刘沿着湖堤走着,仔细检查工地上的一切,生怕昨晚放在工地上的工具被偷。刘左右看了看,没发现什么异常,转身往回走。

挖一条通道

“这是什么鬼,在闪?”就在老刘沿着工地边缘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手电筒的光照在了埋水管的一条泥沟上,反射出一阵亮光。光线微弱,却亮如萤火。

刘觉得很奇怪,就来到湖边的水沟旁,想看看是什么东西。老刘把手电筒咬在嘴里,双手拿着锄头,一点点往发光的地方挖。很快,他从发光的地方挖出一块沾满泥土的“铜片”。

河流工人

“这是铜吗?一文不值!”这东西埋在泥里太久了,上面长了很多铜锈,所以老刘觉得是铜,没什么稀奇的。老刘继续往沟里深挖。在一个直径30多厘米的小坑里,他挖出了9块长短不一、刻有文字的“铜片”。

天亮了,老刘把这些“铜钱”拿到湖边洗干净,装进口袋。当天中午,老刘把这些“铜片”带回家,他把它们扔进家里一个放废铁的墙洞里,再也没放在心上。

丈夫

时光荏苒,光阴荏苒,转眼三年过去了。一天下午,一个收破烂的来到村子里。老刘想起了当年捡的铜片,就拉出来和平日里收的一些废铜一起卖了。老刘是个小包工头。平日里,工地上不缺废铜丝和废铜皮。近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废铜。

然而,收破烂的只花了10元就买下了。老刘觉得卖的太便宜了,这堆废铜起码值几十块钱。想来想去,老刘还是觉得带去当地铁厂熔个铜盆铜碗划算。

铁厂

1991年的一天,老刘起了个大早,提着一个大包,拎着这些烂铜来到铁厂。老刘称了下废铜,一共40斤,分量还不错。老刘怕铁厂扣他的料,只好留在现场看青铜器熔化。正在这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来到刘身边。

来人是当地县文化馆的年轻专家,今天正好回家过节。这位专家的姐夫在一家炼铁厂工作,所以他来参观,于是他碰巧撞见了蹲在厂外的刘。简短的问候之后,专家走进了工厂。

铜盆

“这东西不能融化!这是黄金,是文物!”突然,专家拿起老刘没放进铁炉的“铜片”,惊呼道。老刘赶紧扔下没抽完的烟,跑过去一看,专家们正在那堆废铜烂铁里找“铜片”。

老刘赶紧帮忙,很快就找到了全部九块大小不一的“铜片”。找到这些“铜片”后,专家松了一口气,紧紧地握着刘的手说:“你立了大功!”

王二郎的金牌

原来这些根本不是“铜片”,而是真金。这些“铜牌”是南宋的金牌。“铜片”上的人物刻有主人的名字,如韩四郎、王二郎、陈二郎等。此类金牌1987在安徽、蕲春、湖北等地均有发现。这些金牌价值连城,属于珍贵文物。

当天中午,专家将9枚金牌全部带回县城,并承诺带着200元钱和3个铜锅收进文化馆。看这东西是文物,刘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天,专家离开时,给了老刘20元押金作为凭证。

陈二郎的金牌

过了几天,专家带人给老刘补了200元征费,还送来了三个铜锅和一张奖状。就这样,这九块金牌被收入了当地的文化馆,几年后,博物馆建成,转入博物馆收藏。

这九枚金牌成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文物。按照今天的市值,南宋这九枚金牌的价值应该在千万左右。于是,一个宝藏的历史传说就此结束。

参考文献:南宋金质奖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