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山的由来和历史

保定山的自然景观非常美丽,可谓人间仙境。无论是道还是佛,都视其为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认“老子”李尔王为祖宗,所以推行道教)。唐朝贞观四年,一个道士路过宝顶山,宝顶山主峰从远处看像一个道士仰面躺着。爬到山顶,保定的最高峰看起来像一个盘腿而坐的道士,主峰两侧的两个小峰看起来像道士的膝盖。“盘腿道士”前面有一座小山峰,宛如香炉,香炉下有一只昂首挺胸的石龟,所以这座山与道教有缘。以及“山顶群峰争奇斗艳,山峦重叠,峭壁连峰。鸟瞰地球,山低如天,树小如千,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置身山中,群峰环绕,绿荫掩映,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芬芳,藤蔓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天百花盛开,夏天蝉鸣山谷,秋天满山红叶,冬天白雪皑皑,再加上连绵不绝的阵阵松涛,让人流连忘返。”(摘自《垫江日报》原载周《宝顶山旅游度假区》)。是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报朝廷在宝顶山修建道观。唐朝开国功臣、门神尉迟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赐姓,又名胡敬德),在唐太宗李世明的指挥下,负责在宝顶山上修建道观——清风寺的具体工作(据清代县志宗教记载,山上的寺庙最早是唐太宗胡敬德所创)。一千年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湖南耒阳鳌山一个叫何的和尚,周游列国(碑文记载他走过三山五岳,走遍南北两京),来到保定。他看到宝顶山清风观虽然破旧,但这里风景秀丽,是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重修寺庙,将道教清风观改为佛寺“广相寺”作为自己的驿站。近1400年的宗教历史和文化积淀,使得宝顶山人文景观丰富。在渝东,历史上很少有在山顶上修建道观和寺庙的,只有垫江宝顶山!

一个意外的考古发现,将保定山的历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上世纪70年代初,在瞎子马寨附近一个叫店子垭口的地方,保定林场挖墙建护林点时,出土了一批商代新石器,还有玉石绿母珠,在当时非常值钱。这说明奴隶社会就有在盲马寨居住和生活的人,推测宝顶山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些原始人类可能是垫江人的共同祖先。因此,保定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