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顺口溜“明秀墙,清秀寺”来概括历史不靠谱?

自古以来,起源于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东北和西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华夏王朝的主要国防压力。虽然历史上出现过的朝代,大部分最终都死于内乱,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快马、弯刀、利箭英勇作战的游牧民族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更何况西晋、宋朝最终都死于其手。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有着天然的优势。

中国王朝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在抵抗全是军人、没有后勤压力的游牧民族进攻时,自然处于劣势。虽然汉朝几代皇帝对匈奴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击,初唐的李世民、李治父子也横扫了整个塞北和西域,但他们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无法完全消除这种威胁。于是,在东汉王朝彻底取得中匈战争胜利的200多年后(永元三年,即公元91年),一个叫刘渊的匈奴建立了汉赵政权,拉开了五乱的序幕。曾经在李世民父子眼中像蚂蚁一样存在的契丹人和石维人,在几百年后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噩梦。

对于那些赢了就打,没赢就跑的游牧民族,中国王朝从来没有任何办法。史书记载的第一次“北方灾难”——肉粥(与“熏玉”同音),曾经给我们的华夏始祖黄帝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我们的祖先别无选择,只能摆脱它们:

“(黄帝)北追肉粥,在釜山,城在涿鹿之地。”(《史记·五帝列传·第一卷》)

我们中国人尊敬祖先,如果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总会去找祖先想办法。既然我们的祖先只能赶走那些讨厌的野蛮人,那我们就继续赶走他们吧。所以之后的匈奴、鲜卑、突厥等。,要么被赶到很远的西方去当倒霉的欧洲人,要么被彻底同化,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那些默默消失在史书中的民族,不是被赶走,就是被同化。

但这种常规操作在宋代以后就无法进行了。为什么?因为那些讨厌的野蛮人越打越能打,所以我经常打别人也很正常:

“在宁,张()文用宣徽使召,众皆言天权辱,陛下可胜。公度曰:‘陛下说宋与契丹几战,胜负几何,二府八官不知。’神教问公,公说:‘宋与契丹打了八十一仗,张齐贤太原之战胜了。陛下视和与战,孰轻孰重?’做好事。”(《徐子同治剑龙主编卷二五九Xi宁八年》)

张是个大忽悠,但话是偏的,因为无论他是契丹人、党项人还是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宋人都打不过他。不然蒙古人怎么会在宋末搞一次改期?因此,即使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赶走了蒙古人,为汉人夺回了国家,他仍然面临着他的祖先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

历史上只有隋文帝在驱逐鞑靼、恢复中华方面能与朱相提并论。

对于这些跑不掉,越来越难赢的野蛮人,我们该怎么办?

孟渊制造了一个尖锐的胡汉矛盾,使得明朝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改变的余地。

说到明朝,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坚韧。“皇帝护国,君王死”和“不亲不赔不分田不纳贡”这些看似铁的口号,虽然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大明祖训”,但实际上明朝做到了。但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猜测古人的行为,显然是不太靠谱的——要知道,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是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形成的,明成祖朱完全不可能一心一意,一心为国。其实就算他们有这么高的觉悟,明朝的既得利益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这些话大体没错,但没必要提“祖训”的旗号

所以对于明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千方百计维护朱氏家族的国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在他们之前,老刘家,老李家,老赵家也是这么做的。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无论是将鞑靼人驱逐出境,还是割让土地补偿子孙,他们的目的都没有改变。

最后276年,明朝对外关系强硬。当然不是因为明朝人天生铁血,也不是因为明朝人对那些北方异族有深仇大恨。这是因为需要维持朱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的前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另一种不同的古代王朝。在元朝之前,中国北方已经数次落入不同民族之手,如五湖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与宋朝并立的辽金蒙古。但这是第一次全中国的土地被不同民族完全吞并。更何况蒙古人的农耕能力天下无敌,统治世界的能力让人无语。在元朝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整个王朝乱成一团——皇帝们要么是挥刀与各种亲族抢皇位(除了忽必烈和吐蕃铁木尔,两个皇帝一个端,元朝38年换了9个皇帝),要么是为了避免有人抢皇位而挥刀砍亲族。大臣们关心腐败,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无敌军队迅速堕落。

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能力令人信服,但是要统治世界,呵呵...

最重要的是,面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蒙古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傲慢和愚蠢。他们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歧视和压迫汉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蒙古人也不把自己当成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元朝建立后,编纂前朝历史已经来不及了。直到元末,也就是木尔帝继位后10年,也就是元朝将要灭亡20多年的时候,才慌慌张张地草草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

当时的汉人虽然没有汉唐时那么骄傲和尚武,但也远没有五百年后那种自愧不如外来成年人的弱国心态。所以,被一群蛮子欺负之后,汉人反抗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元朝又变成了异族——从建国之初,内乱不断,叛乱不断,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最高的。就算最后朱元璋没有杀了大元朝,也是李元璋和王元璋,这个混乱王朝的结局肯定不会好。

元朝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单还没有统计出元末最著名的农民起义。

其实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和蒙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所以如果不是他故意放水,托环铁木尔皇帝也不可能在元末逃出北京,最后回到草原上苟且偷生。而且两位老人还经常写信赠诗,这让他们很恶心,很暧昧。相比之下,朱似乎很讨厌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这些人理论上是他的盟友,但实际上与他争夺天下却有很大的时候。比如他虽然一直打着“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的旗号,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把“鞑靼人”扔到一边,和自己的“盟友”作战(当然鞑靼人内部也在忙着打仗)。比如洪武时期苏州的人民因为张士诚而不是很幸福...

但他很快意识到,胡汉从朝野到民间的反对是非常强烈的。如果他逆这个潮流而行,恐怕明朝的统治就不稳了。如果他顺势而为,不仅可以媲美隋文帝,成为第二个恢复中国的英雄,还可以获得很多人心,获得很多人气。

所以,在大体平定江南,有了稳定的根据地之后,老朱很快就把斗争的主要矛盾对准了倒霉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