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极简欧洲史的感觉是800字左右,高中生快一级的希望在网上找不到。谢谢你。

你好!如果我帮你写,我没多少时间。我只能给你几篇文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可能的话,收养他们。谢谢大家!

第一条:

有人说,书越读越薄。那么这本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主义欧洲史就是一本“薄书”。该书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等角度,分六次讲述了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这就像在三维空间里看历史,非常立体。这种立体感,如果只用历史唯物主义,是感受不到的。

我们说历史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后人的,但历史的密码却在于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背后的联系。历史是连续的、鲜活的,我们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历史中。历史在我们眼前流动。只有看到历史的连续性,才能理解当下;只有看到历史的连续性,才能敏锐地判断未来。深刻的现实关怀感,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

作者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欧洲文明之初,由三个要素构成:(1)古希腊罗马文化;(2)基督教;(3)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的武士文化。其中,罗马的作用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历史是古罗马的延续。直到19世纪,这个世界上还生活着一个叫罗马帝国的东西。

更清晰的线索是希腊理性和希伯来上帝,作者用它们来串起欧洲历史。前者是欧洲科学进步的远因,而希伯来神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着欧洲的社会形态。欧洲历史一直是权力多中心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权力相互制约的代议制民主才能后来居上。国王和祭司之间的政教关系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这本书虽然内容简洁,但结构和思想并不简单;内容虽然简洁,但言简意赅。作者遗漏了许多事件和人物,却保留了塑造当今世界轮廓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民主革命等。

作为一个读欧洲历史的中国学生,难免会有中西对比。回想一下“李约瑟之问”,或许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点什么。

第二条: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美丽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就是其中最美最悲壮的一段。它的辉煌照亮了寒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唤醒了平庸的“梦想家”。它不仅复兴了文艺,更重要的是复兴了人的精神。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包裹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天纠结于自己是不是邪恶,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活得最好,怎么想。文艺复兴像黑暗中的呐喊,唤醒了沉醉的人们,呼唤着久违的黎明。在欧洲那无尽的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盛行和猖獗。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不再是笼罩在神圣光环下的救世主,而是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民众的绝对权威。那时候连君主都受到神的制约,还用所谓的神来行使权力,何况那个时期的人。日耳曼蛮族的漫长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已经消失;古代艺术和文字也在其中消亡了。这个时候,“上帝派来的”教皇站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罗马的学术经典,截取他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零碎收集起来,然后和取自《圣经》的段落汇编起来,构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希腊的哲学思想、学术知识和逻辑概念都被招募来服务和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让人禁欲,鄙视金钱,甚至不允许追求生活中的幸福。他们反对衣服的美观,甚至反对整洁,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压力下,人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在这个时候是生是死。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在人的思想被禁锢的时候,他的艺术创作是什么?当我们观看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如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的雕像,每一个都充满了深沉的人性,他们赞美人性之美。因为当时人们认为人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而不是上帝。人们在教会统治下创作的作品,就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吃了上帝禁止的果子,亚当责怪夏娃,夏娃责怪蛇的场景。两人都对自己的裸体深感羞耻。画中的人僵硬死板,画中表达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无限的。这是人的思想被束缚的表现。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活了几千年。13年底,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的世界。他的到来给黎明前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曙光。他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天堂的各种著名人物对话。它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这是“文艺复兴”的开始。他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系列“人文主义”的作品来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思想家。他们逐渐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试图突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去追求世俗的幸福。自此,笼罩了数千年的教皇独裁之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正在逐步发展。现在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了。我们看到了拉斐尔的充满母爱的西斯廷教堂圣母像,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完美、高贵、可敬的大卫的迷幻微笑。每一部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罗马更辉煌的艺术成就。这清楚地证明了人们已经脱离了基督教的枷锁。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世俗社会,并一直发展至今。翻看这段历史,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如果一个铁房子绝对没有窗户,难以攻破,里面有很多熟睡的人,他们很快就会窒息而死,但他们会死于昏睡,不会感受到死亡的悲哀。”既然你在叫嚣,你就唤醒了几个清醒的人,让这不幸的少数人承受着不可挽回的垂死之痛。你觉得你配得上他们吗?“中世纪欧洲被教会统治的人仿佛被关在一个铁屋子里,人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似乎没有痛苦。但是,总有清醒的人,像但丁等人,不忍心看到这个社会的人睡一辈子,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相信自己的光芒可以照亮黑暗,融化这座看似不可战胜的铁房子。他们的喊声惊醒了铁屋子里的人,他们的决心让更多的人充满了力量。终于,在这场“文艺复兴”中,一直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子。其实再怎么看似坚不可摧的事情,只要有了开始,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