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祠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原寺扩建后,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院落,8524座楼、亭、寺、塔、堂、厅、室、廊。占地数百公顷(包括东风电影院、东风路、浮石街、点将台、牛王庙)。尤其是寺庙,历史上香火鼎盛,僧人众多(现在北浮石街右端有一条街叫和尚街)。这条街以一个和尚命名,可见当时寺庙的影响力。晚唐诗人张斌(北京海淀清河人,秀才,粮食部员,金堂县知府{赵真})曾在大慈寺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老将林挺,有夏衔:“多战,爱和平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上的毛毛雨垂下了草,水面的回风骤然落下。井里放卷扬机泡酒,鹦鹉报茶。几个人在凌烟阁,从来没有和汉莎正面交锋过。“画一幅墙上细草、水上落花、泡酒煎茶等生活画面,展现了当时大慈寺的闲适美景。据阿明编著的《蜀名胜记》记载,宋明时期大慈寺香火依然很旺,附近街区也相当繁荣,尤其是在庙会和节日的情况下。唐朝武德元年(618),三藏大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跟随宝暹、道济、至真等大师学习佛经。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法会受戒,坐地夏学。玄奘在成都的四五年间,学习各部,经常在大慈寺、空慧寺等寺庙讲学,为蜀人所景仰。玄奘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泛舟三峡,取道荆州到长安,实现自己上西天取经的壮举。
唐宋时期大慈寺鼎盛时,占据成都东城不到一半,是当时成都著名的旅游区。
庙会更热闹。大慈寺周边商业繁荣,庙前形成了灯笼市场、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场等季节性市场。同时,玉溪两边还有夜市。从《方兰》、《大慈寺前楼关锦江夜市》、《田匡诗登大慈寺亭关夜市》的描写,说明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夜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
到了明末清初,大慈寺逐渐沉寂。根据后人的考证和推测,衰落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受明末以来战乱、瘟疫的影响,尤其是张平定四川时,大肆破坏成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当时成都一片荒芜,出城不到十里就能看到狼吞虎咽的局面);第二种是基于禅宗的内部斗争。比如明末清初,一位佛教巨擘张学醉酒,身边一群高僧出现在成都北郊的昭觉寺,让大慈寺的权威和声音仰天长叹。历史上,大慈寺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物是名画和铜佛。
唐朝扩建后,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当时寺内有楼、亭、寺、塔、堂、室、廊等96个院落,墙上有1215尊如来像,天王、明王、大神像262尊,佛经65438部。所有的画像都是“一时独一无二”的,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代苏轼被誉为“玲珑”。宋立志《大圣慈殿图》说:“唐代画家,无与大圣慈殿之盛。”据专家评价,该寺所有画像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座极其珍贵、难得的艺术宝库。据黄休复《宋代益州名画录》和范成大《成都古寺笔记》记载,寺墙上有1215尊如来造像,天王、明王、大神造像262尊,佛经图像114幅。宋代苏轼曾被誉为“玲珑”。宋立志《大圣慈殿图》说:“唐代画家,无与大圣慈殿之盛。”尤其以五代四川著名僧人关修最为著名(平等馆藏《中国名画第七图》(上海尤政书店出版,1934)。原藏家狄在原画左侧题词:“在此原帛上,有一僧来答问:蜀国高僧关修,在成都大圣慈寺六祖院罗汉阁。在最近的500年里,弟子们回来参观这里,以观察和尊重这个话题。云韵。”据说寺庙里有数百尊铜佛和石佛。已经被战争和混乱摧毁了。其中,最著名的
有两个:一个在1927被摧毁;一座雕像一直保存到解放后。这尊佛像是全铜制成的。这座雕像有两英尺多高,庄严肃穆,周围是玻璃柜。关于这尊铜佛有一个有趣的神话和传说:在炎热的夏季,人们经常来这里乘凉。据说夜深人静时,有时会听到铜佛脚下海水的声音。塑造铜佛的目的是利用他来压制脚下的“海眼”。在铜佛的背面,有比拳头还大的七个字“雍舒针李岩兵制”。字是秦篆书(因此有人从制作和秦篆书上怀疑此佛像非秦制,很可能是明清铸造)。玻璃神龛前的两侧,挂着颜楷(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华阳,四川许多名胜古迹都有他的诗)写的对联:
“站在城镇的脚下,阻止海水流动;用双手帮助世界,应该说明金刚不坏。”
可惜的是,这尊大佛最终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毁于一旦。(据目击者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冯水木先生说,我亲眼目睹工人们用大锤砸。铜佛底座高一米,光铜皮就有两寸左右厚。头部不能被砸碎,是实心的紫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