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养了太多少年?
宋朝(960-1279)分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两个阶段。
为了避免晚唐以来的割据和宦官乱象,宋朝的建立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一方面是军事上弱小,1127的惠帝和秦帝被金人俘虏,迫使宋朝南迁。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死于梦渊。
然而,宋朝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弥漫着尊师重教的氛围,科技发展也突飞猛进,政治更加开放廉洁。末代宋朝没有出现严重的宦官乱局和地方割据,兵变和内乱的数量和规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比较小的。
著名历史学家陈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在赵宋时期达到顶峰。”西方和日本历史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
扩展数据:
历史上的中国--为什么战争持续不断。
像中国,百年一遇总会有自杀休克,世界罕见。这就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每次灾难来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暴君。为什么暴君往往远超人们的想象。
汉文化自周公礼乐之后,就成了梁漱溟先生所说的早熟文明。与西方历史相比,3000年前建立统治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政权,确实是一个奇迹。与西方相比,中国原始文化的地理位置更加封闭。
这种接近性使得周围的未开化地区缺乏可比较的对象,能够充分甚至独特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以至于到了秦朝之后,借助统一文字和科举制度这两大法宝,雪球滚了1700年,一个疆域相对稳定的大帝国被卷了出来:满清。
更神奇的是,在近代以前,每一次成功的外来入侵,如果不被中国文化同化,都只能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蒙古元朝的统治致命了一百年,但最终烟消云散。满人入关,积极汉化,但最后连满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满汉基本难分伯仲。
可见,近代以前,中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化力,真的是世界罕见。
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窝着。这是保守内向文化的特征。甚至从日常的家庭关系中也能看出这种现象。很多家庭,所谓一家之主,在家人面前摆出了足够的权威,但在与外国邻居的关系上,却是谄媚细腻,生怕得罪人。
这种现象不仅古代有,今天的中国也有。
明代的中国是这方面的典范。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西方人很惊讶,这么庞大的军队竟然没有军事目的。他们认为这不可思议。
然而,对于明朝来说,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国威(据说是为了找文健皇帝),并以和平使者自居。但光看自己官民的暴虐统治,很难得出明朝热爱和平的结论。
可想而知,如果他们在西行途中遇到鄙视王维的人,还能继续相安无事。即使是满清这样勇猛善战的民族,汉化后也变得消沉,晚清与康熙时代大不相同。当然这和明朝确定的成熟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这里就不说了。
这种现象并不是所有农耕民族独有的,而是和前面提到的土地二级处置权有很大关系。人们对土地权利不稳定状态导致的生活变化的恐惧,对失去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利的恐惧,都使人们普遍养成了勤劳而不勇敢的人格特征,对弱者的傲慢是懦弱的表现。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表现尤其说明了这一特点。我深深佩服曾国藩的人格,佩服他的理学,佩服他对晚清的忠诚。但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的战斗之心令人心痛(作为理学家,他在日记中也表达了这种忏悔)。
李鸿章问他的外交策略时,他说要对洋人“诚”。幸好李鸿章没那么蠢,不然清朝的外交会更惨。他不明白,西方的外交政策除了利益从来没有别的——这一点至今没有改变。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当代,对待外国一心一意——“量中国之物力,得国家之宠爱”,对待中国人杀人夺食——“宁为外贼,不为家奴”。但有意思的是,普通人对应的政治思想结构却是“宁要自己的恶魔,不要外来的天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