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五年计划”能够顺利而有力地实施?

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一五”到“十二五”,充分体现了发展既是巩固国家物质基础的过程,也是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树立全体人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逐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靠发展。推进经济建设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着力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从整个五年计划(规划)中不难看出,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我们在每一次五年规划(计划)实践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误得出的共识。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为发展和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同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和性质。通过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

“十三五”时期,维护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从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到户数全面扩大,再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无不显示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勇敢探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是科学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各方面风险挑战,就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万众一心的伟大事业滚滚洪流。“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物质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必须保证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在吸收当代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执政方式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执政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执政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执政的各个方面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民主执政是党赢得人民长期支持和衷心拥护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考虑人民。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统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在法律范围内执政。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成功也有失误,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惨痛的教训。这些历史事实是对科学、民主、法治的最好诠释。在荣誉和成绩面前,党和人民戒骄戒躁;面对错误和教训,全党及时反思,始终坚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制定计划(方案),务实落实计划(方案),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努力方向,始终把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党的执政实践中。

五要切实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执政党领导下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工作大局。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人心涣散,病入膏肓。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关系事业兴衰。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第一个五年规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难看出,每当政治生态比较恶劣的时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冲击,五年规划(计划)从制定到实施就会受阻甚至打折扣;每当有一个廉洁和谐的良好政治生态,经济就会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会突飞猛进,发展成就就会喜人。政治生态不仅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影响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在“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关键时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六是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开放程度决定发展空间,开放进度决定发展速度,开放深度决定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中国,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区-内陆开放区”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影响、益处、繁荣和进步日益为人们所珍视。

实践证明,开放度和范围越大,效益越好;另一方面,有限的开放作用不大。特别是“六五”以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国家始终将对外开放合作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推进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率,拓展合作的领域和空间,逐步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更加积极的开放理念和行动深度融入世界发展格局。

七、要继续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规划》全面深入实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还是彻底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果断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时调整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国民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没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精神着力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入实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

八、要以创新为核心,努力推动规划的深入实施。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与此同时,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等矛盾日益突出。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只有做出新的部署,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掌握发展主动权。实践证明,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舞台。谁主导了创新,谁就能主导竞技场的规则和竞争过程。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战略使命,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制度环境,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最终实现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努力推动“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

九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开头犀利的人会算出结局,成功的人会先算开头。规划是龙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是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基础工作。规划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二五”规划(计划)的实施证明,科学规划必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但不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一味追求速度、追求完美,也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加强规划的预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科学预测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确保提出的目标和措施能够顺应发展趋势、引领发展方向。同时,要树立“规划如法,执法如山”的意识。明确的规划就是“法”,一经批准就具有强制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以各种借口忽视甚至放弃规划,要在服从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的刚性实施和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