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文化研究(论文最好)

一个城市是一幅历史长卷,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这些都体现在城市发展中传统文化的存在上。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恰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特色和个性。

第一,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要注意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方针和指南,是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历几百年到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数百年到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经济生产和文化现象,如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出现,这些都会导致城市之间出现不同的文化和特色。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除了指导当前的城市经济建设活动外,更重要的是收集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寻求文化演变的过程。这些收集和研究工作是为了寻找城市规划与城市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突出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城市的特色与个性。没有体现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可以说是一个不合格的规划,一个不能指导城市正确建设的规划,或者是一个失败的城市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建设的城市,会导致城市建设出现历史断层,会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律文件依据。在规划中,首先收集城市过去发展的历史资料,其中文化历史资料是重要的收集和研究对象,在规划中予以强调。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旧城改造规划、传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重点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等。由于这些专业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城市传统文化的发展,一些濒临消失的历史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古迹的抢救性保护,城市建设少走了弯路。比如襄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很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个城市的名胜古迹遭受了灾难性的破坏。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位于襄樊市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故乡——米公庙得到了规划部门的大力保护。曾有一家大厂“虎视眈眈”要把米公庙纳入工厂生活区,要求拆除米公庙建家属区。为了保护宋代名人故居,规划部门根据襄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论证,顶住了当时的压力。不仅没有将米公庙划拨给工厂,还按照规划要求在米公庙保留了规划开发用地。米公庙不仅保存完好,还在工厂生活区内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米公庙用地。米公庙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开门迎客,迎来了30年来这里观光的客人。文物部门对规划部门的工作表示感谢。再比如襄阳古城墙的拆与留以及中国最宽护城河的填与留的问题,在当时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城市规划,规划部门尽力保护,会同文物部门提出保护规划意见,呈送市政府,向单位和市民宣传保护襄阳古城和护城河的意义及其在襄樊城市未来发展中的作用,使襄阳古城墙和护城河得以保存。在城市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的不断努力下,1986襄樊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城市规划既要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又要弘扬城市文化,突出城市个性和特色。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昨天,是城市发展的足迹。这座城市将继续发展和延续,它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如此。在城市规划中,既要继承城市的传统文化,又要突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城市。城市规划的编制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还应根据城市的未来发展,弘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提高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的品牌,提升城市的地位和竞争力。以襄樊城市建设为例。襄樊是三大文化之乡,刘备邀诸葛亮的名地在襄阳城西三十里的隆中。1949年,诸葛亮故居隆中不到0?5平方公里,为了打造襄樊的历史文化品牌,在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中,在隆中景区的规划和环境保护中,要给予充分的土地保障,注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充分考虑并制定规划保障实施措施。除了加强隆中对景区的建设,分布在襄樊市的其他三国景点也得到优先保护和开发,如真武山脚下的“马跃檀溪”、仙山上刘备的“寒浞亭”、“毕卓池”、襄阳市的“荆州古治”、襄阳城东的诸葛亮“上梯问策”建筑、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文物古迹的旅游点,并在襄樊市最大的广场上竖立了一座14米高的诸葛亮铜像,也被命名为诸葛亮广场,弘扬了襄樊的三国文化。

为建设和谐美丽的襄樊,拟充分利用襄阳古城墙和宽阔的襄阳护城河资源,依墙护城河建设环城公园和“襄阳一家人”休闲娱乐区。如今,它已成为襄樊市民和外地游客踏足的地方,是襄樊城市建设的一大看点。

三、城市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和谐为先。

城市是一个大规模的聚居区,是人们生产、工作、生活的同一个空间。在这个大“家”里,也是和谐共处、矛盾重重的地带。城市规划除了全体市民齐心协力,政府协调管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外,更应注重和谐城市建设的意识,消除规划中的不协调因素。我国已进入现代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城市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标准的和谐城市建设氛围。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城市的轮廓是“楼上楼下有灯有电话,烟囱林立,高楼耸立”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城市的“新景象”。当时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楼上楼下灯电话”已经实现,不仅灯和电话,电视和电脑也已经普及,信息开始网络化。但是,市民已经无法认同当时“工业化”的标志,那就是城市里到处都是烟囱。现在,将那些与市区不协调的黑烟烟囱“清除”出市区,保护城市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就襄樊的城市建设而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民编了一句顺口溜:“东、南、西、北、中到处都是化工”,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失衡,忽视了城市功能区划的规划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使得城市环境条件越来越差。90年代以后,引起了城市规划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不合理用地布局的调整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内容提及。除了城市功能区划的布局,不合理的工业企业也安排在相应的功能区划中。

比如20世纪建在前进路以北的钛白粉厂(当时是郊区,现在是市区)拟搬迁到远郊工业区,再比如在距离市区15公里的俞家湖规划一个化学建材工业开发区,将市区内的一批制药、化工等污染性化工产业搬迁到俞家湖化工区。远离城市东北郊的油坊岗将建立汽车工业区,逐步将市内分散的汽车配套工业企业迁入汽车工业区。由于一些分散在市区的污染工厂的搬迁,市区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居住用地条件得到了改善,城市用地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控制,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六七十年代,重点是发展生产,加强城市生产经济,因为当时生产低,生活条件差,主要解决“吃饭”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提到重要的建设日程上,在发展生产上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

90年代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的国力、公民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所居住城市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同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也在走向人性化建设的理念。除了重视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城市特色外,重要的是通过规划方法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和谐城市建设目标。

过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要强调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缺少和谐的人文建设氛围。比如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是欠的最多;总是挤占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发展”产业;城市发展往往迎合开发商的利益;牺牲市民利益,挤占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三废”无法处理,环境恶化,影响市民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