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流派?

1先秦诸子百家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初具规模。攻周时曰:“雉无晨,雉臣唯家。”伯夷和舒淇事件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但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部落的普遍存在和分封制的实行,加上政治军事合并的不断发生,使得东周时期各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念。彼此难辩,百家争鸣。这是一个中国政治文化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代。就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而言,儒、法、道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三大学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和孝。一方面,他说“君君、臣、父、子”,维护了礼制,从而维护了等级制度和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他说:“君臣以礼,臣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他还说“危国不入,乱国不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强调国民的独立人格。

孟子,在孔子之后,甚至把人民上升到了高于君主和国家的地位。孟子曾说: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主和臣民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应要求对方无条件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过度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富民利民的思想。先秦儒家并不提倡节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实施儒家思想的工具。

儒家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稳定,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不能特命。但是,人们认为儒家思想从先秦到秦朝仍然处于低位,这是不公平的。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遍布七国。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要坑害方士术士,儿子傅肃就为他们辩护,理由是他们毕竟有些是儒生。秦朝也有儒生担任朝廷以上的大臣。这些都说明秦朝并没有特别排斥儒生。所谓“骗儒”,其实就是骗方士、魔术师,包括一些儒生。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的统一成为当务之急,儒家思想自然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支柱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而惊人的。

2)道教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在诸侯之间跑来跑去求任命。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主张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王厚能保持它,一切将是自给自足的。"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 "道”,即“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无所作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所以“道”也是“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能守住“道”而不失去它,人民就能过上平静朴素的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的杨朱认为“天下丢一文钱是不行的,可知天下一人不取;“大家不亏一毛钱,大家对世界不好,世界被统治。”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但“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忽视和不作为。道家思想对一些新朝建立时顺应民情,制定休养生息政策有很大影响。“大军压境,必有凶年”,道教对战争等激烈的社会动荡非常反感。他们进一步认为,好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府,而不知道管理者的管理。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道教不同意。西汉初年,大多数统治者以道家思想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在一个战乱的国家可以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用法治代替礼治,法律要统一,不考虑个人关系。但实际上,法家的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在战国时期,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贵族继承,贵族拥有特权,控制着国家政治,导致了君主制的衰落和政治腐败。在这种环境下,法家通过提高君权和反对贵族特权得到了君主的奖赏。在法家理论中,君主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君主制定的法律在被人民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用一些手段来考察和考验下属,甚至用一些“技巧”让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让人畏惧君主、战战兢兢。这也是后来君权被反复提起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立法者,却不受法律约束。

先秦时期的法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吴起主张国家安全“在德而不危”。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人说“儒教是秘法”不无道理。比如隋文帝虽然推崇儒家,但他曾经派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严惩这些不知所措的官员。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运用。儒家是维护旧的君权和贵族制度,法家是抬高君权,压制贵族权力。

4)先秦时期的其他学派。

先秦时期除了儒、道、法之外,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他学派。如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治国的重要理论依据。每一个朝代,都会在五行中推崇一种“德”,以五德共存的原则来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又如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等人研究名辩理论,启发各派对“名”与“实”的问题进行反复辩论和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思想虽然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后世不再像先秦那样竞相创校,而是在先秦诸子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外来思想,或相互融合,进一步发展;或者用先秦诸子的名字和学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学者型政治的形成

在先秦时期,有很多贵族和平民通过游说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倡导这种方法来失去权力和影响政治的例子。君主可以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者提高君主的实力,或者提高国家的统治实力。而一些贵族也迎合了这种趋势,采取大量公客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政形式可以称为“客政”。普通人谈政治,成为官僚甚至贵族,这在中国政治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没落贵族和普通人都用这种方式预约。这种风气在战国时期最为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制度并不严格。个人尊严和自由人格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学者风”盛行于人际交往和政治活动中。治学风格体现在:一是重视个人尊严;第二,个人尊严靠个人道德来支撑和维护;第三,个人道德有赖于他人的认可。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上帝赋予的,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是通过所有人的认可来实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舍弃生命,去做凡人的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成为士的信条,以“忠”“信”为个人标准。文士风对中国的影响千百年不变。人们更倾向于让别人认同自己,而不是认同自己的人格。在政治文化中,他们往往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不惜失去利益而让步,或者进而采取过激手段来获得对方的尊重。学术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永远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和价值观来维护个人尊严和个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