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的例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国哺育了千千的青山绿水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太多值得骄傲的事实。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巩固了几千年的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一个人只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去爱。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可以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在爱国诚信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比如卓佑。吴淞口血染的陈化成,变法中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愁眉苦脸的鲁迅,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张自忠,无数为国捐躯的* * *人,都体现了这种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诚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叙事诗《宋正琦》凭借其气节与南宋朝廷的“邪灵”作斗争,与元统治者引诱“邪灵”的威胁作斗争,以保持不朽之心,彪炳史册。共产党员李大钊在张的屠刀下死得其所。著名诗人朱自清逝世。

“不管祖国多穷,我都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所有爱国科学家的心声。外国科学家纷纷回到祖国,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面对美国的拘留、软禁和监视,钱学森从未动摇过。华放弃了在美国重金聘请的工作;李四光拒绝了英国老师让他先拿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建议...

以上所有爱国诚信的例子,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但在中国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和权力的恐吓,小的时候出卖朋友求荣,大的时候出卖国家求贵的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祖国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决心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滋子染丝,成在始”,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与童年息息相关。历史上有很多有志青年。伟人毛泽东在前往广州革命根据地途中,路过长沙写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沉浮谁主?”它表现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并为此奋斗了一生。19岁的周恩来创作的《大江东去之歌》也显示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抱负,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当个人、民族、国家身处逆境时,要努力下定决心。司马迁曾经总结说:“...文王被捕演《周易》,钟繇写《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对《离骚》的赞颂;左丘是盲人,有“官话”;孙子兵法修订版之尺;不违迁蜀,传“陆兰”;韩非囚禁秦,表示为难、孤独和愤怒;诗三百首,多为圣贤圣贤生气时所作。”这些都是愤怒和坚决的最好例子。“卧薪尝胆”的故事,表现了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之林,其“卧薪尝胆”的志气,国强必霸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种志向,只有以世界人民为出发点,以民族为归属,才能符合传统民族精神,才能显得宏大而崇高。我们不仅要以大局为重,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磨练自己的行动,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这就需要我们胸怀大志,努力工作。

中华民族虽然屡遭外族入侵,屡遭列强蹂躏,但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中华民族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不怕,地不怕,人不言,地不怕”,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正统思想针锋相对。王安石反对保守主义,勇于进取,勇于改革,勇往直前的思想,使他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受到后人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勇于创新。近代林则徐为适应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组织翻译了《四海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在筹划海防时,他也开始了对西部情况的调查,这为打破中国人对外界的长期封闭无知,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和学习西方技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道路,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离不开这片哺育和哺育我们的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劳是分不开的。攻股是先秦时期军事家苏秦的故事。为了吸收广博的知识,苏秦日夜苦读,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腿,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如写字”,苏轼的“退一笔不及山珍贵,读万卷书始有道理。”

光学习和好学是不够的,还要怀疑和好奇。孔子从小进祠堂,什么都问。他主张“疑而问之”,“问而不耻”。荀子把“不懂就问”和“不会就学”做了比较。王充更是“才智之上,不学不行,不问可知”。他们都把学习和提问联系起来。他们没学也没问。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中学生勤学好问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勤劳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首先贤家,勤俭断奢”。汉唐的勤俭节约带来了国力和经济的繁荣,与秦隋的奢靡造成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是人类的美德;奢侈、奢侈是人类最大的罪恶,这说明中华民族对节俭和奢侈的态度是明确的。

永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永不为权力所动,一生保持清正廉明。这就是诚信。明朝保卫北京的于谦,“欲留清白于世”。他给世界留下了两种纯真。一个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为民族、为国家的“清白”之心;其次是“清白”之风,平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因为保卫北京有功,受到奖励,被提升军衔和骑士,但他坚决拒绝。后来被困财产,他是家属。于谦的正直和诚实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而且对今天也有启发。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升华。

勤俭持家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中学习勤俭持家,培养诚信的美德。

尊老就是对长辈的尊重。尊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经说过,“...我不主张儿子要孝顺自己,但是我爱我的老人,因为他养育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爱我家老人是人之常情。”在今天,尊老应该被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礼仪之邦,我国人民历来具有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流传甚广的“等空座”、“对鞋相逼”、“雪中送炭”、“访草堂”等成语典故,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知礼,对人有礼貌,体现对人的尊重,就是留人。以社会为重,以诚待人,也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体现。那些对长辈无礼,对朋友无礼,在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说明自己有教养,有教养,有礼貌,有文明吗?在当今社会,文明礼貌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下降了。与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民族,一个进行现代化的民族是否兼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

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中华之魂,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这样才能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形成无比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爱国、正直、拼搏、坚毅、改革、创新、勤奋、求知、勤奋、正直、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之魂、中华民族精神。

不是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底蕴,蕴含了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

同学们,当你礼貌地向老师、长辈、客人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当你学会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当你敢于承认错误的时候;当你胸怀大志,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如此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永远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美德和精神的光辉,让我们每个人都文明、优雅、包容、有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