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墓不同寻常。它藏在一个尘土飞扬的小镇里,毛主席亲笔写了悼词。
这个镇就是米脂县的陶珍,这个墓就是李鼎铭的墓。
关于李鼎铭,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是谁。但是我们长辈听到这个名字,很激动地告诉我们,这是陕北一位受毛主席尊敬的民主人士,说一定要去看看。
在去故居的路上,我在网上大致了解了一下李鼎铭的背景资料:
李鼎铭(1881-1947),陕北米脂人,小时候家里穷,留在舅舅家读书。
他的叔叔不是别人,正是著名抗日名将杜的父亲杜良魁。杜良魁是晚清举人,也是激进人物。他参加同盟会,鼓励县民团赶走清政府官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十几岁的李鼎铭在他叔叔家学习文学和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岁时在绥德府期末考试中被选为学生,后回到家乡任教。
辛亥革命后,支持孙中山的主张,历任米脂县东区区长、玉林道印署顾问兼科长。1913年在米脂县开办第一所小学,1918年回乡休养时创办陶珍民族中学。因为为人公道,热心公益,学识渊博,医术好,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
李鼎铭最初对* * *制作党持怀疑和敌视态度。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 * *政策的影响下,在党员出身的学生、艾春安、张汉武、曹以及早年参加革命的次子李的劝导下,他逐渐接受了* * *政策。
1941年,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李鼎铭代表一位开明绅士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李鼎铭最大的贡献是在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思想。
1940 -1941年,由于日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的财政状况异常困难。“几乎没有衣服,没有油,没有纸,没有蔬菜,没有士兵的鞋袜,冬天没有工作人员的外套”...
1941年冬,在边区参议院第二次会议上,李鼎铭联系其他参议员,提出了“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简军队的原则,避免入不敷出和经济混乱的现象”的建议。毛泽东看后非常重视,不仅一字不差地照抄下来,还评论说:“这个方法很好,正好改造了我们的制度主义。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实施。从1941到1942,边区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李鼎铭真诚地支持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边区政府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捐给了政府。他与毛泽东个人也有密切的关系。
1947年,国民党集中进攻陕甘宁边区。毛主席、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开始迁往陕北,李鼎铭也四处迁移。当年2月,在向绥德县义和镇转移时,突发脑溢血去世。
1958年,为纪念这位为边区政府立下汗马功劳的开明绅士,国务院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拨款修建了李鼎铭公墓。陵园于1959年春季开工,1960年秋季竣工。当年2月是11。
这是我们面前的墓地。
李鼎铭陵墓坐落在他的家乡桃花峁的山梁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坟墓四周有栅栏,中间有一扇铁门。大门上方矗立着一颗五角星,五角星下方有八个醒目的大字:“李鼎铭副主席陵园”。
墓前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四面镌刻着文字,其中正面镌刻着边区政府和毛主席题写的文字。
墓室非常雅致,穹顶状,有点像蒙古包,庄严、坚实、肃穆。
沿着李鼎铭墓前的台阶,可以下到沟底,李鼎铭故居就在那里。是个小院,依坡建了五个窑洞。
故居建于1926,由李鼎铭亲自设计修缮。现在院子无人居住,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面挂着“李鼎铭陵园故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的牌子。
通过参观李鼎铭故居和墓地,我了解了一个人和一段历史。这样的旅行也是相当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