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笔下人物的生活
14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新兴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政治派别众多,矛盾尖锐复杂。但丁和老彼特拉克都站在白人一边,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1302年,在教皇和法国的支持下,捍卫封建贵族利益的黑党夺取了佛罗伦萨的权力,残酷镇压了白党。
老彼特拉克和但丁同时被流放,背井离乡来到阿雷佐。
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诞生在这里。1311年,彼特拉克随父亲流亡法国,1312年,他居住在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城。这是当时教皇驻扎的地点,位于抒情诗的故乡普罗旺斯。早年动荡的生活,但丁的影响,教皇国首都的中心地位,以及当地文化的影响,都对彼特拉克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彼特拉克从小热爱文学,尤其是古典作品。每当他读到古罗马作家维吉尔和西塞罗的作品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和生机勃勃的生活。
但是,父亲希望儿子继承事业,在法律上有所建树。从1316开始,彼得拉克遵循父亲的遗愿,先后在法国蒙特波利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但死板的法律条文始终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于是在1326父亲去世后,他放弃了法律,投身于文学创作。同年,他回到阿维尼翁,进入宗教圈,成为一名牧师。
1327,23岁的彼特拉克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彼得拉克永远不会忘记。一天,他在阿维尼翁的一座教堂里遇到了一位骑士的妻子。这个20岁的年轻女子端庄迷人。彼特拉克一见钟情,深爱。此后,虽然岁月流逝,但彼特拉克一直如痴如醉,对劳拉的爱与日俱增。
从1330开始,大约17年的时间里,彼特拉克基本上都在教廷任职,并通过红衣主教乔瓦尼·科罗纳的关系参与一些宗教活动。这一时期,彼特拉克的生活相对闲适,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和创作诗歌,为他后来在诗歌领域的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漫长的教会生活使他亲眼目睹了教会的黑暗、腐败、贪婪和虚伪,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使他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走在了其余人的前面。
彼特拉克性格豪放,喜欢探索奇景,喜欢欣赏山川、河流、湖泊。这与中世纪基督教的戒律相悖。因为基督教鄙视世俗生活,认为山川湖海都是魔鬼造的,会把人引入歧途。彼特拉克突破了宗教对铜的禁令,表现出市民阶层的兴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享受。
1336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彼特拉克带着弟弟和另外两个朋友爬上了阿维尼翁附近的温杜克山。半路遇到一个老牧羊人,劝阻他们不要爬山。40年前,这个牧羊人爬上这座山,由于山很危险,他全身都摔了下来。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继续前行。当天下午,他们四人终于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峰顶。居高临下,彼特拉克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罗纳河的碧波、马赛海边的白帆尽收眼底,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激起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从65438年到0338年,彼特拉克断断续续花了四年时间,写下了著名的叙事史诗《非洲》。这首诗是用纯拉丁文写的,模仿古罗马作家维吉尔的写作风格。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将军汉尼拔派出突袭机,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方入侵意大利。罗马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首都四面楚歌,岌岌可危。后来罗马将军西庇阿改变战术,派兵进入迦太基,迫使迦太基投降。彼特拉克在诗中热情讴歌西庇阿,称赞他工作出色,可与庞贝和凯撒相提并论。
史诗《非洲》使彼特拉克闻名于诗坛。巴黎大学和罗马市政府都表示要给诗人加冕,他最终决定在罗马接受加冕。颁奖仪式于4月8日正式举行,1341。这一天,彼特拉克穿着安茹王朝国王劳勃送给他的紫袍,在仪仗队的保护下,兴高采烈地来到丘比特神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发表演讲后,在头上戴了一个月桂花冠。从此,彼特拉克获得了“桂冠诗人”的荣誉。
彼特拉克一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并把它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他说:“在我感兴趣的东西中,我总是以经典为主,因为现在的这一代对我来说往往是难以忍受的。”出于这种想法,他不厌其烦地四处奔波,试图收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手稿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解读和阐述。他把自己的文学和学术思想称为与“神学”相对的“人学”或“人文主义文学”。他呼吁“一门古老的学问——复兴它的语言、文学风格和道德思想”。因此,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发起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1347年,罗马爆发了科拉·迪·里恩佐领导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起义,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彼特拉克闻讯欣喜若狂,拍手欢呼,衷心祝愿新兴的* * *和国家永恒。他是一个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认为君主不应该压迫和剥削臣民,而应该热情地关心他们,努力做好公共事务,缓解贫困,鼓励文明。但起义很快失败,罗马陷入黑暗的封建统治。彼特拉克对此深感后悔,给罗马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之情。
彼特拉克一直怀念的爱人劳拉,在1348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中不幸离世。噩耗传来,彼特拉克痛苦不堪,于是寄情于笔,吟诗抒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1349年,彼特拉克遇到了另一位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比小九年长的薄伽丘是他的狂热崇拜者。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见如故,结下了一生的友谊。1351年,彼特拉克毅然辞去教皇秘书一职,被薄伽丘推荐到新成立的佛罗伦萨大学讲学。在这里,人文主义的两个代表一起工作,互相帮助。在他们的热情支持下,一位名叫利奥·彼拉多的希腊人将荷马史诗全部翻译成了拉丁文。
彼特拉克在自己的国家度过了余生。他行踪不定,有时在这个城市,有时在那个城市,经常为城邦做外交的事情,希望他们能团结起来。
彼特拉克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人物,因此他表现出极大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鞭挞梵蒂冈的虚伪,但他长期在梵蒂冈担任重要职务;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但有时又觉得是恶;热爱祖国和人民,却轻视和脱离群众;崇尚人间大爱,但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
08年7月65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名叫阿克瓦的小村庄去世,享年70岁。
当人们来到他的房间时,发现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里。反动教会势力对彼特拉克恨之入骨,用卑鄙残忍的方式将他暴露在公众面前。然而,彼特拉克的历史功绩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他死后不久,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尊称他为“文艺复兴之父”就是最好的证明。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意大利游历时留下了一首辉煌的诗篇,盛赞彼特拉克“名满天下”。